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珍珠的养殖过程属于

汪子涵 发布于:2024-08-17 编辑于:2025-05-02 18:51:45 34860

珍珠的养殖过程属于

珍珠养殖

珍珠养殖是指人们根据珍珠贝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生理机能,在珍珠贝的体内中植入细胞小片或者是珠核加细胞小片,经过一定时间养殖培育出珍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珍珠养殖成因内分泌作用组成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

基本过程

1、选择母贝:选择外壳完整,无破损,壳内软体部饱满,无病害等健壮的珍珠贝做为育珠母贝。

2、手术植核: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将细胞小片和珠核植入到育珠母贝体内。然后将育珠贝放回水中休养。

3、养殖育珠:将育珠贝装在网笼里,然后用绳索吊在水中进行养殖。

4、开贝取珠:有核珍珠一般经过1到2年的育珠期,就可以开贝收获珍珠了。无核珍珠一般要4到5年才能收成。

起源

珍珠的人工养殖起源中国。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记》中就有记载:“有一养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秋即成珠矣!”到了明代,我国还发明了特异珍珠的培育方法,养殖成功了举世闻名的“佛像珍珠”。

原理

珍珠贝软体部自身发生病变,或无法将入侵的外部异物(如沙粒等)排出体外,由于自身的生理机能,会分泌珍珠质将病变部位或异物包裹起来,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结晶物,这种结晶物称为天然珍珠。

人们根据珍珠贝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生理机能,在珍珠贝的体内中植入细胞小片(或者是:珠核+细胞小片),经过一定时间养殖培育出来的珍珠称为养殖珍珠。

现状

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8亿只。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1、技术进步

中国珍珠产量的飞速增加,首先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术尚未解决,河蚌在生产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但在生产中已能从钩介幼虫的采集开始进行大规模培育稚、幼蚌,从而使手术蚌的来源有了根本保证。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大江南北的农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经完全做到了规模化生产。

其次,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已经形成。在湖南汉寿、安徽贵池、芜湖等地的有此乡镇已成了手术操作工的产地,每个乡镇的手术操作工就可达上万人。育珠手术已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傅教徒弟式的发展,手术操作工队伍稳定、壮大,并得以延续,使手术操作环节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术已经突破,育珠蚌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高。培育浮游生物、肥水养殖育珠蚌的技术借鉴了“施肥养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养方式为“网袋、网夹”的笼养方式。在大规模生产中,网箱培育手术蚌技术的改革进步,使当年育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缩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问题

河蚌育珠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目前,珍珠生产已不再是获得巨额利润的项目,暴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多年育珠生产的高盈利性,使从业者无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盲目生产仍在继续。

⑴中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组织,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珍珠的生产完全无序化,限制产量和提高质量任重而道远。

⑵由于珍珠产量的不断增加,整个市场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珍珠深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珍珠产品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低档珍珠仍会面临过剩。“大、光、圆、艳”的标准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群众性生产中,通过延长养殖周期来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是适应市场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限制年产量的效果。但是珍珠业界尚未做到主动地、自觉地限制珍珠产量。

⑶通过成熟珠蚌采集钩介幼虫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导致三角帆蚌种质退化日趋严重。珍珠蚌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不断下降。

⑷手术操作工缺乏正规培训,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操作工队伍劳动、用工等管理更无从谈起。育珠手术操作的季节性,使操作工队伍保持“候鸟式”的流动性,这是育珠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又一集中表现。

⑸养殖生产中,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和中小养殖场,即使是大公司,落后的生产管理仍十分普遍。珍珠企业和大多数养蚌农民一样缺乏科技意识,“广种薄收、听天由命”仍然是育珠生产管理的主导思想。河蚌育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刚刚开始,工作还相当艰巨。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淡水珍珠生产尚未进入“微利时代”,但我们也要防患未然,使该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①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种选育工作。②应从操作工队伍管理入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③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河蚌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④推广群体控制技术,使河蚌育珠业整体成活率有所提高。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自觉限制珍珠年产量、努力提高珍珠质量。⑥进一步开展大直径正圆淡水有核珍珠的应用性研究。⑦进一步开发利用低档珍珠,拓宽用途。

工艺技术

(一)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目前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对于大多数养蚌户来说,一般不进行珍珠蚌的育苗工作。从产业化的发展来看,“人工育苗——手术蚌培育——育珠手术”这三个生产环节无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一般养殖户只从事珠蚌养殖。从目前的生产现状看,大多数群众都购买稚蚌,自己培育手术蚌,再雇人手术。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蚌的育苗过程。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二)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新工艺

⑴流程:①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②用解剖刀在外套膜边缘处划一刀→③在肌痕处划第二刀(较重)→④用镊子从壳前部将边缘膜内表皮撕去→⑤在另一半重复②-④步骤→⑥将玻璃板从消毒液中取出→⑦把制好的外套膜组织带放于玻板上,内面朝下→⑧用药棉擦去粘液、污物→⑨用切片刀切平组织带伤口,使其宽度一致,并切片→⑩滴加滴片液→11送给植片工

⑵技术要点

①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深度达到外套膜中间结缔组织层即可。第二刀(也可省略)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②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的小孔。

③有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④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将两过粗糙面修平,宽度均匀一致。切成的小片要求4毫米×5毫米,经收缩后呈正方形。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⑤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⑥玻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守。

⑦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⑧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钟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2、植片工艺

⑴流程 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出日期和操作工的编码。

①用开壳器开口,加附口器,插入塞子→②擦除外套腔污物,使斧足侧向一边→③用送片针顶信小片,在开口针帮助下挑起小片→④从边缘膜下右开始用开口针钩口→⑤将小片送入伤口内0.5厘米深→⑥用开口针压信伤口,抽出送片针→⑦用开口针拉、压、挤、推整圆→⑧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重复③-⑦至完工→⑨拔出塞子将育珠蚌放入中药浸泡液内→⑩吊养育珠蚌

(2)技术要点

①植片工具应与手术蚌规格相适应,开口大小应与小片大小相宜。

②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第只育蚌总植片数以32粒为佳。

③“推、拉、压、挤”严格整圆。

④边缘、口珠到位。小片来源位置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

⑤开口塞子不可过大,尽量使用附口器。

⑥严格挑选手术蚌,按要求将制片蚌和育珠蚌选出暂养。

⑦清理送片针的海绵要及时清洗、消毒。

⑧要求每只蚌植片手术时间为5分钟。

3、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已申请专利)

⑴流程 见手术操作系统消毒工艺流程图

环境消毒(消毒剂Ⅰ)↘ 滴片药

环境消毒(消毒剂Ⅱ)→ 制片作业→外套膜组织小片 →植片作业

环境消毒(消毒剂Ⅲ)↗ 养殖珠蚌 ←育珠蚌

药物浸泡(消毒剂Ⅳ)

①手术室和器具消毒:手术室、手术台、盒、桶、器皿和毛巾等,在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都要用含量氯消毒剂Ⅰ冲洗或浸泡再洗净。

②玻璃板消毒:制片用的玻璃板,先用清水洗净板上的污物和残片,然后转入含抗生素的消毒液Ⅱ中浸泡使用,制片操作工每一次从其中取出玻璃板,再进行制片作业。

③使用消毒药棉:用抗生素等药物配成等渗的消毒液Ⅲ浸透药棉(小粒棉球)。制片手术操作时,用镊子夹药只用一只制片蚌,绝不重复。使用药棉协助制片的办法,比使用海绵要好,它减少了海绵粗糙面与组织的摩擦、损伤,又可避免相互感染。同时消毒药棉法也最适宜与“撕膜法”配套应用,从而完全可以使组织小片避免与手、桌面、毛巾等物接触,达到较高的防疫要求。

④滴片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等渗、抗感染、伤口促愈等多功能的复合滴片药“滴片宝”,效果十分明显。

⑤育珠蚌药浴:刚植片后的育珠蚌,及时放入纯中药的消毒液Ⅳ中浸浴20分钟以上,可使药物经外套腔全面接触伤口。

制片后的废弃蚌,应及时运走处理。

4、手术操作环节的管理

采用消毒药棉法新工艺和撕膜法制片,作业人员以三人为一小组,一人制片供两人植片,平均每三个小组需辅助工3名(其中洗刷蚌壳的女工2名)。规模化生产中的手术作业,需有人专门负责消毒、协调和检查等管理。

三人组合模式可以做到责职分明,有利于考核;制片、植片作业分工,有利于操作技术专业化和精益求精。而“一人独立制片、植片”或“两人制片、三人植片”等组合方式,均不适宜。

三、育珠蚌养殖技术

由于对珍珠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育珠蚌养殖周期需长达4-5年,生产管理与一般水产养殖项目有显著不同。

1、水域选择

应选择常年有水源保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较肥沃,水面水生高等植物,底质淤泥较少,水学2米左右的水域。如果有微流水,面积从不到1公顷到十几公顷均可。如果常年没有微流水,人工修筑的水面一般以3-5公顷为宜。从水域类型上看,山塘、小水库如果水位起伏不大也可选作育珠场。水质肥的外荡、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年龄较长的湖湾、库汊也可养殖珠蚌。总之,只要饵料生物丰富,具有一定水流或风流运动的内陆水体,都可作养蚌育珠场所。

水体钙的含量要求在每毫升水体50毫克碳酸钙以上,水的酸碱度以中性稍偏碱性为好(pH为6.8-8.5)。

育珠蚌养殖场的水温,年平均达17-20℃,表层水的日最高水温不超过38℃,最低不小于2℃, 最适水温在23-30℃。育珠水域一般要选择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热的传导和水温的恒定。

2、吊养方式

把育珠蚌放在水体浮游生物量较高的水层中养殖,就是为使珠蚌有充足的饵料和溶氧。所以固定吊养的措施总是在不断改进,但浮子、绳索是最基本的。改变最多的就是放置珠蚌的器具,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网袋和网夹。

放养前,必须在水域中选择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毛竹或树桩做成固定的撑架或直接在两岸边打桩。然后每间隔1-2米沿水面拉上绳子,在每条聚乙烯绳上间隔一定距离系上浮子。浮子是为了吊养的育珠蚌能均衡悬浮于水层之中,有一定浮力的塑料浮球、塑料空瓶等均可用作浮子。

网袋和网夹一般由聚乙烯做成。圆形网袋中撑一个由竹篾做成的弹性圈,以保证网袋固定的形状。网袋放养育珠蚌,每袋只能放1-2个。我们在肥育手术暂养蚌时也采用这一网袋法,每袋放养5个幼蚌。因此,用竹圈网袋放2只珠蚌,出水孔分别向外,腹缘朝下的吊养方式较好。

网夹呈长条形,网孔较大,水流畅通,但蚌壳易被网线卡进造成凹陷、甚至伤及外套膜。每个网夹宜放3-4只珠蚌。

除了在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多数时间是吊养在0.4米以内捕层水中。

3、手术后恢复

手术操作时如能按要求进行系统化消毒、严格使用滴片宝滴片,一般来自幼蚌培育池的手术蚌,接种后吊养回原塘,均可正常恢复,快速生长。手术后需要转池吊养的(即从幼蚌培育池,转到育珠池),该池需经过清塘消毒,然后提前施足肥料(250-500千克/亩猪粪),培肥水质(呈淡褐色或黄绿色)。

手术蚌吊养后的一周内不应施肥。如果水色达不到要求,可用豆浆投喂,一般每天1千克黄豆/亩,磨浆后分2-3次泼洒,连续3-5天。一周后,建议使用专用复合肥料。如用有机肥,可按水色变化进行追肥,但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分解彻底,用前还应拌生石灰消毒。每次用量150千克/亩(猪粪),3个月内尽量不用鸡鸭粪肥。

4、合理施肥和调控浮游生物

氮、磷、钾、钙等是养蚌水体的基础营养元素。此外还有很多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养蚌育珠生产水域也显得十分重要。这和一般水产养殖水域有些不同。

水体可以施用有机肥,也可以用化肥。在各类有机肥中,禽类肥的肥效较好,但是也容易过量,而且未发酵的禽肥很容易引发蚌病。一般农家肥不如规模养殖场的猪、牛粪肥,这主要看牲畜是否投饲全价饲料。有机肥一定要发酵、腐熟,使用时再与石灰混合则更好。

作为追肥,有机肥的用量要根据养蚌水体的具体水色、透明度和季节、气象状况等,采取少量多次使用。不能固定每次用量或生搬硬套书本,或凭别人介绍。根据有机肥种类、干湿确定用量,一般每次追肥150-250千克/亩,视水色而定,5-10月的生长季节,每半个月一次,11月后至翌年4月前,可间隔更长时间。

化肥的使用主要应掌握氮、磷、钾比例,最好使用复合肥或与有机肥结合施用。否则,蓝、绿藻会过多。

施肥的作用是培养水体浮游生物(藻类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才是珠蚌的饵料。在整个育珠蚌养殖期内,每年的高温季节应适时使用专用复合肥料。

不同的藻类对珠蚌的营养和消化率都有不同。生产上需要通过施肥、冲水,用微量元素、石灰、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水质调节,尽可能使藻类的结构比例有利于珠蚌生长和珍珠育成。对育珠蚌最有利的藻类是硅藻、金藻、黄藻、裸藻门中的一些单细胞种类。从水色上判断,一般应呈黄褐色、黄绿色为主。深绿色、墨绿色的水一般为蓝、绿藻占优势,这类水会进一步发展成“水华”,可以用青苔净等药物进行控制。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则可以用杀虫剂灭除。

在珠蚌养殖水体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200尾/亩)和适量草、鲫、鲴鱼,对防止蓝、绿藻过多有一定作用。

5、施用石灰和水质调控

养蚌水体经常使用生石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调节水质措施。一般淡水水体,每次以10千克/亩左右为宜。生长季每隔半月一次,春季和秋后每月一次。

在育珠蚌养殖过程中,根据水域的不同特点,适当使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制剂都可以促进珍珠的生长。随着对育珠蚌生理和珍珠研究和不断深入,以及对水体环境人为控制措施的技术进步,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调控水质已越来越普及。

四、蚌病防治技术

(一)蚌病发生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素

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过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蚌病最多的季节,就在气温昼夜变化最大的季节。

酸碱度太低或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低溶氧状态,水体有机物得不到完全的氧化分解,结果有机酸类积累增多,导致水体pH值下降,水体理化指标恶化。

外来有毒物一旦进入水体,对蚌体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2、管理不科学

投放了过量的有机肥料,或施肥不当而引发蚌病的现象在生产中最为常见。

放养过多的鱼类容易使水体缺氧,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间接地影响蚌体健康,进而引发蚌病。生产中一旦出现少量死蚌,如不及时将死亡的蚌清除,就可能迅速传播,增加死亡率。

幼蚌培育不科学或体质虚弱即进行手术,术后暴发死亡亦相当普遍。

由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条件恶劣,或暂堆积、离水时间过长等等操作不当而造成蚌体损伤。

3、病原生物侵袭

能够引起珍珠蚌生病的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寄生蠕虫。在生产中寄生虫和细菌的危害最为严重。

蚌体自身因素

多代近亲繁殖、未加选育等,是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原的根本原因。

(二)蚌病流行规律

1、各种蚌病几乎全年都可以发现,特别像红腐足等病出可见于12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季节,但蚌病的高峰期在4-6月和9-10月。蚌病高峰期也是寄生虫最活跃的时期,所以蚌病与寄生虫的关系十分密切。

2、从手术后至珍珠收获的整个养蚌周期内,有几个明显的疾病高发区段:手术后1-2个月、8-13个月、19-22个月。外套膜溃烂穿孔病多在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则是各类疾病的高发期,第三区段除其它疾病外,外套膜触手溃疡也较典型。

3、一般高温季节手术、手术蚌体质差,特别是投入使用作业消毒不严格的最易发病,死亡率在50%-60%。死亡率超过80%的是一些养殖条件很差的水域。蚌病一般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这与一般条件致病菌的特性相吻合。

4、水体环境与蚌病的发生也有关系。水位过浅、温差过大、水流过大或死水、浑浊度大、pH值低、氨氮含量高、溶氧低,都易导致蚌病的发生。

5、过量施肥,特别是禽类肥料与发病率关系十分密切。

(三)蚌病的检查与临床诊断

首先要注意壳长、壳高和两壳间的蚌体厚度,年轮生长线的疏密,腹缘软边多少等情况,观察蚌壳外附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以判断珠蚌生长情况、健康水平和水体环境特征。

1、病蚌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⑴采集方法 一般病蚌都有如下表现:病蚌提出水面表现为喷水无力甚至不喷水。双壳微微张开,离水后闭壳缓慢无力,反应迟钝。腹缘滴流粘液。

体质差的蚌或病蚌两壳间距较窄,蚌壳腹软边也不明显。也可针对性地采集病重的、濒临死亡的珠蚌。

⑵送检 采集好的病蚌样品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暂养在洁净的水中,但时间不可过长(尤其在高温季节),不同养殖池的送检样品也不应放在一起。

送检途中最好将容器敞开,不要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也要避免过分干燥、高温等情况。

2、病原生物的显微检查

⑴寄生虫活体观察 与外界水体密切接触的鳃、唇瓣等器官,以及外套腔内的粘液,用100-400倍的显微镜直接检查。细菌性蚌病中的49%都不同程度地受寄生虫的影响。

⑵细菌触涂片观察 对肝、鳃、肠(胃)、粘液和溃烂病灶,按无菌操作进行触涂片,并革兰氏染色,再用油镜观察。

镜检中寄生虫和细菌密度,可以取+、+ +、+ + +表示,操作时应防器官间污染,以免影响结果。

蚌病防治

1、蚌病的预防

⑴把好消毒防疫关 无论亲蚌、幼蚌和手术蚌放养前都要集中暂养,并且对暂养池进行全面消毒。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程序是防治蚌病的重要环节,应加以应用。

⑵彻底清塘 珠蚌放养前要把养殖水体连同整个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这一措施叫做“清塘”。方法是把水抽干,用80千克/亩生石灰化浆后均匀泼洒,然后使其与淤泥混合。如果有水无法抽干,也可多用石灰以达到目的,有1米或1米以上水位的,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

⑶控制水源 引入育珠水体的外来水源,应用聚乙烯网布进行过滤,以防止小杂鱼、蟹和其它有害昆虫等动物入内,更不能将上游发生蚌病的疫区水源引入。⑷肥料消毒 有机肥一定要充分发酵腐熟,使用前用生石灰混合拌匀再全面泼洒,并做到少量多次。

⑸药物预防 在蚌病流行季节每半月用消毒剂一次,在大雨过后水体浑浊时应及时用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控制水质。在水温15-25℃(特别是春夏之交)时每半月要用一次杀虫剂。

2、蚌病的治疗

根据本人10年劳工的蚌病诊治实践,典型的病毒性蚌病和真菌引起的蚌病很少发现。但各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的并发症较多。根据生产实际,现将常见蚌病及其防治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⑴烂鳃 一般鳃软驱灰暗是细菌性鳃病的症状。镜检中发现,细菌性鳃病普遍出现鳃上皮脱落,有时呈小块状,有时为全部分散的单个细胞。

防治:用水剂改良剂一次。用二氯消毒剂3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泼洒5-7天。

⑵烂斧足 有肉眼可见的伤口病灶,呈微黄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含碘消毒剂二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泼洒5-7天。

⑶红腐足 溃烂病灶的色泽呈粉红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含碘消毒剂二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药饵泼洒5-7天。

⑷胃肠炎 肝色普遍趋淡、停食,随病程发展晶杆体先变柔软,易断,而后渐至消失。

⑸外套膜(边缘膜)溃疡 边缘膜会因溃烂而内缩,出现时断时续。植片手术时消毒不严也会使外套膜溃烂穿孔。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季铵盐消毒剂3次。

⑹闭壳肌炎 闭壳肌可见明显的炎症病灶,有时呈粉红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二氧化氯消毒剂3次。

⑺车轮虫病 表现为粘液清淡透明。低倍镜镜检可检出虫体。

防治:用敌百虫一次。

⑻肾形虫病 表现为粘液稠白。低倍镜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螯合铜一次。

⑼线虫病 表现为粘液浓厚微黄。低倍镜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氯菊酯一次。

⑽轮虫病 表现为粘液多泡沫或粘染污泥。低倍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灭百可一次。

⑾出水孔溃疡 蚌壳后端出水孔处内凹。

防治:用水质净化剂一次。再用三氯消毒剂一次。

珍珠的养殖过程属于

现代化养殖产业:养猪需要哪些设备

现代化养猪场主要设备:猪栏、漏缝地板、饲喂设备、饮水设备、降温保暖设备、清洁消毒设备、粪便处理系统七个大方面。

1.各种限位饲养栏

现在大多现代化猪场都采用固定栏饲喂,这样猪栏可按照不同要求分为公猪栏、妊娠栏、分娩栏、保育栏、生长育肥栏、配种栏。规模不大的养殖场可以不用配备公猪栏,直接采用空旷地即可,另外,现在多采用人工受精技术,即不用花钱购置这些。大多企业也都采用的栏栅式饲喂公猪,没有专门的公猪栏。

2.漏缝地板

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等饲养阶段不同,地板间隙不同。地板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板条或板块、钢筋编织网、钢筋焊接网、塑料板块等,总之,不能卡住猪蹄,还要可虑耐用,耐腐蚀,易冲洗即可。

3.饲喂设备

目前有两种给料方式选择,一种是全价配合饲料,另一种是液态料。全价配合饲料就是拿来可以直接饲喂的袋装料,无需添加其他东西,像温氏集团、大北农等一般是企业内部自供,若是一般养殖户只能去买饲料公司对外销售的产品。液态料最近比较火,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就以常用的全价配合饲料给料为例。除下面三个外,还有饲料输送机,主要功能是将饲料从贮料罐自动输送到猪舍料槽中,目前常用的有螺旋弹簧输送机和塞管式输送机。

4.饮水设备

现代化养猪场供水大部分采用压力供水,主要包括供水管道、过滤器、减压阀、自动饮水器。水从水源处获取后,贮存在养殖场的水塔中,经过过滤,除菌后通过饮水管道连接猪舍饮水器。水塔还有另一好处,猪场若要预防某种疾病,可直接在水塔中添加相应药物即可,省时省力。目前常用的饮水器有鸭嘴式饮水器和碗式饮水器,鸡常用乳头式饮水器。遇到养殖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云种养平台咨询专家,它是全球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里面集合了数万名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专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分钟内就会得到回复。

5.降温和采暖设备

供暖,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小猪,特别是刚出生的小猪必须做好保温工作,而大猪(公猪、母猪、育肥猪)在炎热季节则需要做降温处理。刚出生的仔猪温度要求保持在30~32度之间,母猪则要求17~20度之间,如何实现?猪场供暖采用集中供暖(多采用热水供暖系统)和局部供暖(对用于仔猪,方式为保温箱)。

降温,现代化猪场多采用全封闭式建设,无法靠自然通风。纵向通风方式因为没有死角,故被多采用,猪舍一头为进风口(安装水帘),一头为出风口(安装风机)。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现代化猪场采用水泡粪模式后(有详细介绍养猪:全国生猪粪尿排泄量约7.5亿吨,粪污处理让企业最头疼!),纵向通风可以直接带走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气,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温,还可以换气。

6.清洁和消毒设备

现代化养殖场都是采用高密度限位饲养工艺,对进猪场的人员、车辆、种猪、猪舍环境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以防带入病原造成毁灭性打击。人员入养殖场管理区和生产区必须经过温水彻底冲洗,更换工作服(已消毒),进行紫外线灭菌。车辆若必须进入内部则需要经过消毒池和对车身冲洗消毒。环境清洁消毒常用的有地面冲洗喷雾消毒机和火焰消毒器两种。

7.粪污处理

养猪场粪污处理有三种方式,即人工清粪、水冲清粪、水泡粪三种方式。水泡粪与沼气工程或生物发酵配套使用是现代化养猪场常用的操作模式。关于水泡粪这里有详细介绍养猪:全国生猪粪尿排泄量约7.5亿吨,粪污处理让企业最头疼!

养殖场消毒规范标准

一、进苗前消毒:

1、进苗前养殖场内必须全面清洗、消毒,要做到四无:无禽畜、无杂草、无鸡粪、无垃圾,养殖器材浸泡消毒,饲养房要用熏蒸药熏蒸消毒。

2、养殖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鞋、帽 、工具用消毒水消毒后统一放在消毒房用紫外线再次消毒。

二、养殖期间消毒:

1、消毒池内水的平均深度要求20厘米以上,池水、消毒液一星期更换两次,交替使用消毒液。

2、养殖房门口消毒盆、消毒壶内的水、消毒液一星期更换两次,养殖人员进、出饲养房必须洗手、全身消毒,消毒液交替使用。

3、养殖人员工作期间要求穿戴统一消毒好的工作服、帽、鞋、口罩,外来人员、车辆进场前必须消毒,进入饲养房穿戴、消毒要求同养殖人员一样。

4、办公室、宿舍、生活区、养殖工作区域一个月全面消毒一次。

5、场长根据每栋饲养房鸡群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殖人员每星期带鸡消毒一至两次,消毒时交替使用消毒液。(冬、春季要用温热水)

6、养殖期间出现的死、淘鸡必须消毒、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选址怎么选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45 号)

1、第三十七条 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 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 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 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 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 2、第四十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一)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3 修正)

1、第十九条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 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

(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 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三)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 设备;

(四)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五)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 (六)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

三、《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43 号)

1、第十一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三)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域。

2、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当统筹安排, 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落实养殖用地。国家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沟、荒丘、 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畜禽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生产设施用地和必要的污染防治等附属设施用地。

四、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农业部令(2010 年第 7 号)

1、第五条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 500 米以上;距离 种畜禽场 1000 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 200 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 少于 500 米;

(二)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 3000 米以上;

(三)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500 米以 上。

2、第六条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二)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 4 米、深 0.3 米以上的消毒池;

(三)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

(四)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五)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

(六)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 5 米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禽类饲养场、养殖小区内的孵化间与养殖区之间应当设置隔离设施,并配备种蛋熏蒸消毒设施, 孵化间的流程应当单向,不得交叉或者回流。

3、第十条 种畜禽场除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 列条件:

(一)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 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1000 米以上;

(二)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 动物诊疗场所 3000 米以上;

(三)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

(四)有国家规定的动物疫病的净化制度;

(五)根据需要,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采集等区域。

4、第十一条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集贸市场 500 米以上;距离种 畜禽场 3000 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 200 米以上;

(二)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 3000 米以上。

第十二条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二)运输动物车辆出入口设置与门同宽,长 4 米、深 0.3 米以上的消毒池;

(四)入场动物卸载区域有固定的车辆消毒场地,并配有车辆清洗、消毒设备。

(五)动物入场口和动物产品出场口应当分别设置;

(六)屠宰加工间入口设置人员更衣消毒室;

(七)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独立检疫室、办公室和休息室;(八)有待宰圈、患病动物隔离观察圈、急宰间;加工原毛、生皮、绒、骨、角的,还应当设 置封闭式熏蒸消毒间。

5、第十五条 动物隔离场所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种畜禽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诊 疗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动物隔离场 3000 米以上;

(二)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生活饮 用水源地 500 米以上。

第二十条 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距离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种畜禽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隔离场所、动物诊疗 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生活饮用水源地 3000 米以上;

(二)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500 米以上。

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

1、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养殖用地 (三) 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 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养殖能不能买保险。做保险的回答

养殖业是可以买保险的。

按照业务管理的需要,养殖业保险按照保险标的分为五种:

1.大牲畜保险

大牲畜保险是以人工饲养的大型牲畜(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等)的生命价值为保险标的的一种死亡损失保险。大牲畜种类多,各个品种价值差别比较大,不同种类的大牲畜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率也有很大差别。

2.小牲畜保险

小牲畜保险是以人工饲养的中小牲畜的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死亡损失保险。主要包括猪、羊、兔等生长周期短、速度快、商品率高的中小畜类。小牲畜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大牲畜保险在保险技术、保险内容上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