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关于新旧社会的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李志明 发布于:2024-07-24 编辑于:2025-05-02 21:44:07 29340

关于新旧社会的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1.【牛山下涕】: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比喻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也指不知满足而自寻烦恼。

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3.【海水桑田】: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4.【完好无损】:指事物经过时间的变迁保持原样。

5.【人民城郭】:城郭:城墙。城郭还是旧有的,可人都不是原来的。感叹事态变迁,物是人非。

6.【时易世变】: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7.【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8.【高岸为谷】:谷:两山间的凹处。高岸变成山谷。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9.【江山如旧】:如:象。山河还同原来一样。常用来感叹世事的变迁。

10.【时移物换】:时:时代;移:变迁;换:变换。由于时代变迁,一切景物也变了样。

11.【陵迁谷变】: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12.【海桑陵谷】: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13.【时移世换】:时移: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事也发生了变化。

是成语:万象更新,

释义

万象:各种事物或景象;更:改变。宇宙间的一切景象都换了新貌。形容初春的景象或欣欣向荣的形势。

例句

改革开放后,我国万象更新,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农民又开始耕种了。

白发苍苍==成语释义:苍苍:灰白色。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

标新竖异==成语释义: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别出新裁==成语释义:别:另外;裁:安排取舍。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出新意==成语释义:指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残花败柳==成语释义: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灿然一新==成语释义: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陈规陋习==成语释义: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

陈词滥调==成语释义: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新旧的成语 :

除旧布新、

喜新厌旧、

新仇旧恨、

逢新感旧、

革新变旧、

旧雨新知、

弃旧开新、

得新忘旧、

破旧立新、

旧识新交、

除旧更新、

染旧作新、

旧瓶新酒、

无旧无新、

铲旧谋新、

旧瓶装新酒、

复旧如新、

旧欢新宠、

旧荣新辱、

新愁旧憾、

铸新淘旧、

弃旧换新、

舍旧谋新、

笃新怠旧、

新酒旧瓶、

半新半旧

1、日新月异

2、今非昔比

3、天翻地覆

4、突飞猛进

5、旧貌新颜

6、前所未有

7、空前绝后

8、更新换代

9、历史陈迹

10、物是人非

11、物换星移

12、推陈出新

关于新旧社会的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成语

【成语】: 运掉自如

【拼音】: yùn diào zì rú

【解释】: 指运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练自然。

【出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三:“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

照搬照抄的成语

形容照搬照抄的成语有:拾人牙慧 - 鹦鹉学舌 - 人云亦云 - 邯郸学步 - 生搬硬套。

解释如下:

拾人牙慧:(牙慧:牙齿内剔出的余食)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生搬硬套:意思是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1、照猫画虎:照着猫画虎。比喻只是依样画葫芦,实际上并不理解。

2、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3、千篇一律: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

4、本本主义: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

5、不期修古: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6、依本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我没变是你变了的成语

物是人非 [ wù shì rén fēi ]

【解释】: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出自】: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出 处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手可得的成语是什么

展开全部

唾手可得

【拼音】tuò shǒu kě dé

【详解】唾手是指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

【出处】

1、《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

2、《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3、《三国演义》第七回:“韩馥 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庞德曰:“不如暂且收军,只须如此如此,长安唾手可得。"

5、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却说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璋,西川唾手可得。"

6、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

7、《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明日主公往周,公子可设饯于西门,预伏甲士五百于门外,酒至数巡,袖出短剑而刺之,手下有不从者,即时斩首,诸侯之位,唾手可得!“

8、杨朔《海市·寿亚非作家会议》:“终生致力于创造和平幸福的生活。但这不是唾手可得的。"

【示例】

1、科学上没有唾手可得的事,都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2、四个现代化决非唾手可得,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使它实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反义词】大海捞针、难于登天

【词语辨析】与“唾手可得“偏重于“得“,强调得来极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词语典故】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