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惩罚成语有哪些

陈娇丽 发布于:2024-09-15 编辑于:2025-05-03 06:47:24 47342

惩罚成语有哪些

关于惩罚的成语有小惩大诫、惩一儆众、杀一儆百

小惩大诫

拼音:xiǎo chéng dà jiè

解释: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惩一儆众

成语发音:chéng yī jǐng zhòng

成语解释:惩:惩罚;儆:警告。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人

杀一儆百

拼音:shā yī jǐng bǎi

解释: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疯狂猜成语有五个雷字,一个人是什么成语

疯狂猜成语有五个雷字,一个人的成语是五雷轰顶。

五个雷字是"五雷",五个雷轰一个人即为"五个雷字"。

五雷轰顶是一个汉语成语,中国民间常用天打五雷轰比喻人干了很坏的伤天害理的事后,一定会遭到上天用各种形式的惩罚。

近义词,恶有恶报

与“惩罚”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惩罚”相关的成语有小惩大诫、不教而杀、不教而诛、不为已甚

小惩大诫[xiǎo chéng dà jiè]

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出处:《周易·系辞下》:“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不教而杀[bù jiào ér shā]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bù jiào ér zhū]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不为已甚[bù wéi yǐ shèn]

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例句:

1.说什么契丹人分明是借口,英零娱不为已甚,眼睑一垂,算是答应。

2.屈民于法,不教而诛,惟恐苛虐稍有疏漏。

3.对幼儿管教严厉是对的,但也不能不教而诛!

4.这就违背了罪刑法定主义,无异于法外用刑,不教而诛。

5.浏览即违法,实则不教而诛,值得商榷。

6.你明白成语“不教而诛”的意思吗?

惩罚成语有哪些

一个人举起双手打一成语

成语是顶天立地。

【读音】dǐng tiān lì dì

【释义】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例句】元·纪君祥《赵氏狐儿》:“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近义词】

柱天踏地

【反义词】

低头折节

没有本事却炫耀自己有很大本事总用什么成语形容

夜郎自大

装模作样

煞有其事

狐假虎威

自吹自擂

妄自尊大

盛气凌人

目中无人

目空一切

自高自大

形容“为班集体做贡献”的成语有哪些

1、出以公心: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2、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3、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4、群策群力: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5、并肩作战: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1、多吃多占:凭权势或用不正当手段侵占国家或集体利益,捞取额外收入。 22、百足不僵: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6、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7、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8、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9、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10、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1、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12、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3、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4、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15、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6、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7、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18、通力协作: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19、同心协力: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形容明明做不到.还要坚持的成语

固执己见【近义】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反义】谦虚谨慎、不露圭角、虚怀若谷【释义】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出处】《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用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