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青蟹高效人工养殖技术

魏永林 发布于:2024-08-13 编辑于:2025-05-04 08:22:22 51764

青蟹高效人工养殖技术

【锯缘青蟹池塘养殖技术】

青蟹的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虫寻、蝤蛑。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青蟹属,是我国珍贵的水产品之一。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素称酒席上之佳肴,食用药用价值高,尤其是交配后性腺成熟的雌性蟹(红虫寻、高蟹)有海中人参之美誉,是产妇、老幼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滋补品,蟹壳可制成甲壳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青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等省沿海,尤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多。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新西兰、美国、印度洋、红海和南非等沿海水域。

青蟹喜栖息、生活在江河溪海汇集口,海淡水缓冲交换的内湾--潮间带泥滩与泥砂质的涂地上。青蟹是游泳、爬行、掘洞型蟹类,一般白天多潜穴而居,夜间出穴(洞)进行四处觅食。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欢寻食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及小杂蟹等。青蟹又是广盐性的海产蟹,其养殖的适宜盐度为7‰~33‰,最适是10‰~20‰,适温范围6℃~35℃,最适生长水温18℃~25℃,此时青蟹的活动力强,食欲旺盛,而它的耐干露能力也极强,一只健康青蟹离开水后,鳃腔内只要留有极少量的水份,能保持鳃丝湿润,便可以存活数天。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总之,青蟹的变态发育和整个生长生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蜕壳而进行。一般春季(4月份~5月份)放养的6期~8期幼蟹到夏季(7月份~8月份),养殖三个半月至四个月,每只蟹的体重就能达到200克~250克,若是秋季(9月~10份)放养的幼蟹需经越冬,养殖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也可达到商品规格。

根据全国沿海各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的养殖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化,有建蟹池(塘)单养的,也有围塘混养、滩涂低坝高网养,设椿设竿吊笼养、水泥池子养殖等等,均取得不同程度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单就青蟹池塘养殖技术进行叙述。

一、蟹池建造

1.场地选择养殖青蟹池(塘)应选建在周围无工农业生产废水、无有毒物质、无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内湾风平浪静,有一定量陆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区,海水比重在1.007~1.021之间,pH值7.8~8.5之间,水温在10℃~30℃以内,透明度20厘米~30厘米,化学耗氧量4毫克/升~17.6毫克/升,铜离子浓度不超过0.488毫克/升。

2.池滩底质蟹池滩涂地的土质好坏,既关系到青蟹的潜伏栖息,又直接影响着建池堤坝的牢固度,所以应选择保水、不渗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质土涂地为宜。

3.池塘面积单养青蟹的池塘面积以3亩~5亩为佳,虾蟹类混养的池塘为10亩~20亩之间较合适。若对面积过大的养殖池塘,则要求采用竹篱或拦网分隔成若干小区,以便于个体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档(级)养殖。

4.池形与水深池子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长方形池之长宽比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东西长、南北短为佳(但不强求)。池底构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锅形底三种。

5.池滩与池沟池底部应开挖顺水沟(中央沟、环沟、十字沟),滩与沟之面积比例以3∶1左右为佳。沟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沟上口面宽3米~6米,沟壁(边)坡比降1∶2~1∶2.5,主沟道(中央沟)要与控调闸相通,以利于进排水调节方便。滩中须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岛",可供青蟹栖息与隐藏,减少其相互残杀伤害。

6.防逃设施池塘堤坝的四周内侧,必须做好防逃围栏(可用水泥薄板、竹篱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设施高度应高出池内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设施板、笆片的上端应向池塘内略倾斜,设置一定要严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7.隐蔽物设置为防止和减少蟹与蟹之间的接触机会,使其安心蜕壳成长,应在池内布放一些障碍物和隐蔽物,如插上若干行梅花桩形的竹枝、树枝,枝竿扦插距为30厘米~50厘米之间,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砖瓦片,人造洞穴等设施作隐蔽物。设置隐蔽物,可以增加青蟹隐藏和活动栖息的空间,达到分散、疏离青蟹群集,减少相遇的目的,又可使青蟹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自由选择适应的栖息场所。

8.进排水设施养蟹池要构建进排水可调节的控制闸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体交换和顺对流。为节省建设成本,也可安装水泥涵管洞闸。建议有条件的蟹池,最好能设计安装由上、中、下三叠式组合闸或上、下两枢块组成闸。这样可根据养殖池水体变化情况及时按层调换水。但对潮位较高的池塘,必须配备提水泵,以确保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二、苗种放养

1.清池除害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内一切不利于青蟹生长和生存的因素。清除对象有:有机沉积物,捕食青蟹的生物,与青蟹争食的生物,破坏池塘设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清池除害彻底与否,是关系到青蟹能否健康养殖,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务必认真做好。

(1)清淤放养前必须对塘内进行一次全面清淤,特别是老池塘,青蟹收获后,要及时将淤泥及有机沉积物搬出池外,并打开闸门进水反复冲洗,然后及时排干池内积水,闭闸暴晒池底,使残留有机物进一步进行氧化分解,在清淤的同时,应做好池塘的维修工作(堤坝、闸门、沟壁、防逃设施、堵漏等)。

(2)除害蟹苗放养前15天~20天内应对池塘有害生物进行药物清除。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它不仅能杀除杂鱼、杂虾、寄生虫、微生物,而且还可改良池塘底质,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促进青蟹顺利蜕壳生长,其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0克~500克,用水化开后趁热泼洒全池或干撒,10天后药性消失;漂白粉,对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故可预防疾病,还可杀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克~50克,加水稀释调匀全池泼洒,1天~2天药性消失;茶籽饼,主要杀灭鱼类和贝类等,用量每立方米水体20克~25克,使用前先将茶籽饼粉碎加入淡水浸泡24小时,稀释均匀后连水带渣一起泼洒,2天~3天药性消失。注意上述三种药物清池应选择晴天上午8时后进行,以提高药效,并做到清池前尽量排干池水,可节约药物用量,对蟹池死角及坑洼处、洞穴内要尽可能泼洒均匀。除害清池药物药性消失后,应及时进注海水,并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直至放苗前2天~3天把池内水位增高到1米以上。

2.蟹苗放养

(1)蟹苗选择目前养殖的青蟹苗种来源主要有海区天然苗与工厂化人工培育苗两类(工厂化生产苗种的技术还未全面普及,苗源还甚少)。应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无损伤,十足齐全(尤其是一对螯足和游泳足不能缺一及损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爬行迅速,无病变的健康苗。

(2)苗种规格与放养时间当年的夏苗规格一般是稚蟹Ⅲ期以上,可在6月份~7月份放养,经3个月~4个月的精心饲养后,可达到商品食用蟹要求;当年的秋苗规格基本上与当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月份~10月份放养,经过越冬后养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经过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5月中旬放养,经3个多月的饲养,到7月份~8月份达到商品规格。这三类青蟹苗的放养,若当时放苗量不足,可以补放,但力求蟹苗规格相一致。

(3)放养密度青蟹养成蟹的放养密度(放苗量),要根据各地区的综合实际条件(如蟹池的水深水温条件、进换水条件、种苗资源条件、饵料资源状况、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灵活掌握。若单养青蟹池塘面积在3亩~5亩左右的,当年养成蟹的放养密度为1.5只/平方米~3只/平方米,即亩放苗量1000只~1500只(指夏苗)。对放养秋苗的池塘,可以适当放宽放养量,每亩以1500只~2000只为宜。面积若大于10亩以上(含10亩)的养蟹池,其放苗量应适当减少,夏季苗亩放苗数为800只~1000只。虾蟹混养池,面积在20亩以上,亩放蟹苗量一般应控制在600只以内为妥(指以养青蟹为主,养虾类、鱼类为辅的池塘)。

三、日常管理

1.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青蟹属于肉食性蟹类,因此,要以肉食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饵料。其可食饵料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选择,只要无毒无害、青蟹喜欢觅食的廉价饵料,都可作为保障供给的饵料源,但要求饵料必须新鲜,霉烂变质的饵料切不可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青蟹的健康生长。

(2)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如浙江沿海(温州、台州一带)5月~6月和9月~10月水温较适宜,青蟹的摄食量会增强,应多投饵;7月~8月高温期水温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温明显偏低,青蟹摄食量会减弱,则应少投饵。

在大水潮或潮涨时,青蟹摄食较多,小水潮或潮退后摄食量较少;大水潮换水后,水质好摄食增强,投饵量与平时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浊或天气闷热,食量就下降,这时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天气寒冷,水温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动少或不活动,觅食少或不觅食,要注意少投饵或不投饵。

青蟹的摄食量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食量与其自身体重之比则会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饵量与青蟹个体大小的关系和百分比为:蟹甲壳宽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饵量占体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时日投饵量为20%左右;7厘米~8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5%;9厘米~10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3)投饵方法饵料要均匀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边设几处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饵量。根据青蟹日伏夜出活动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风起(指农历),前、后半夜温差拉大,青蟹则易烦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适量增投一次饵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减轻其相互残杀。总之,投饵要根据水质条件、天气变化、蟹体生长蜕壳情况等要素,灵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饵量。

2.水质管理

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青蟹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青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大成成蟹,而其蜕壳的活动都在清晨或后半夜进行。如果没有清新良好的水质或溶氧量不足,青蟹就无法顺利完成正常蜕壳和增长,甚至会导致死亡。保持池水清新稳定,溶解氧丰富,青蟹蜕壳就容易,且生长快,所以一定要认真管理好水质。管理好水质的基本内容是换水纳水、控制水位,调节水温、盐度,保持适宜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确保养殖池水的清新稳定。

(1)合理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日常换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则,一般3天~5天换一次水,大水潮时多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高温期池内水质差,池外(外海)水质好则要增加换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进行,具体应根据本池池水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注意在进水时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过大。此外,在换水时还需注意了解掌握外海水质变化状况,如发现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异味、有赤潮生物时,不宜进水。正常的水位应保持在1米上下,高温季节的水位可升到1.5米左右,以维持养殖池水温的稳定。

(2)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高潮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3)稳定理化因子要确保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换水前后要随时检测池内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应引起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还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浅黄色、黄绿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间,一旦发现池内有腐败物要及时清除。

(4)投放水质改良剂青蟹养殖中通常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等。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种放养前的5天~6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5ppm~20ppm(菌液浓度每毫升达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泼6ppm~8ppm,可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应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蟹池准确的生产情况,青蟹饲养管理中除了加强科学投饵和水质调控管理外,还应做好日常的巡池检查工作。

(1)巡池检查要坚持建立健全每天早、晚巡池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青蟹觅食、生活活动状况及池边四周有无病蟹的出现等。特别在盛夏秋季的雷雨天、雷雨前和无风闷热的傍晚及早晨日出前,久晴后下大雨,池水盐度突变时,最容易出问题,所以更要加强巡池,防范青蟹逃逸及意外事故的出现。

(2)水质和蟹体生长检测坚持每天测量养殖池的水温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后和换水前后更要注意勤检测,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整个青蟹养殖期间,做到每隔15天随机取样测量青蟹的背甲壳宽和体重,通过测量,了解不同季节青蟹的生长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投饵量。

4.越冬管理在越冬前尽量做好降低池内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边沟两侧及塘底挖掘洞穴潜伏过冬,当北方冷空气来临前要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温在10℃以下时不须投喂饵料,水温在12℃上时,则少量投饵,水温回升至14℃以上,要适当增投饵料,对面积小、保温性差的池塘,可搭棚盖上覆盖物越冬。

四、病害防治

当前,对青蟹养殖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透,所以现在仍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尽量排除致病因素。从增强青蟹体质和自身的抵抗力入手,以减少减轻病害的发生,达到青蟹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1.青蟹纤毛虫病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一般会发生在青蟹幼体期,也可能发生于养成期。此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

(1)病蟹症状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迟钝,手摸体表有滑腻感。用显微镜可观察到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绿状藻存在。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蜕壳,死亡率约占20%~30%左右。

(2)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污染严重,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及丝状藻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7月份~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青蟹的正常生长发育。

(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换水,调节水质,排水时及时捞去池中残饵,定期泼用氯制剂消毒,定期重点监测氨氮、pH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换水,全池泼洒100克/立方米~150克/立方米沸石粉或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净水宝"。②对发病的池塘可用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按8∶5∶2的比例)混合泼洒,浓度为1.2ppm~1.5ppm,连用3天,第4天全池泼洒"富氯"0.3ppm;或第一天用"纤虫清"1.2ppm~1.5ppm,进行全池泼洒,第二天换水后全池泼洒"富氯"0.3ppm。对病情严重的,可7天~10天后再使用一次,则可杀死蟹体表的附生物。消毒杀灭病虫害后,饵料中掺拌抗菌素制成药饵,并添加0.1%~0.2%蜕壳素,连喂7天为一疗程,可使疾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2.青蟹蜕壳不遂症

青蟹发生蜕壳不遂病,是整个青蟹养成期中危害最严重的病例之一。该病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所致。

(1)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多发于每年的秋季,每当第一次寒潮初来时,大量体重在150克左右的青蟹容易感染弧菌,在未收捕继续留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蟹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溢流出白色粘液,通常称"白芒病"。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影响特别严重。

(2)发病原因①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孤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发病还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结构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2天~3天),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环境突变、水质、涂质不良也易使雌雄体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养殖过程中应严防外染源污染及外病菌源感染。②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能刺激部分青蟹提前蜕壳,促使蟹与蟹之间的蜕壳期叉开。③对发病的池塘用0.33ppm二氯海因或0.8ppm溴氯海因进行全池水体消毒,连用2天~3天,同时结合内服强力霉素,连用5天~7天,其效果较好。

3.青蟹的黄斑病

青蟹黄斑病一般多发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体阶段,是目前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蜕壳不遂病。

(1)发病症状此病得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而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失去活动规律和摄食能力,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2)发病原因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也很广。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3)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饵料,多投活性饵,如贝壳类的兰蛤等,可减少该病的发生。②在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害。放养的密度不要太高。③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前苗种要用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分钟~3分钟,以杀灭甲壳体表上的寄生虫和病原菌。④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并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枯浸出液,刺激青蟹蜕壳,减少疾病发生。⑤对已发病的池塘,可用0.5ppm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配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施用5克,连用一星期,可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4.青蟹的黄水病

青蟹黄水病一般多发于翌年的7月~8月与9月~10月份,对青蟹养殖生产危害匪浅。

(1)发病症状因在临死前肌肉液化成"黄水"而得名,每年春夏之交的发病率要比秋季高,严重时死亡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青蟹的健康生长。

(2)发病原因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季节水质、底质差,细菌大量繁殖引起。7月~10月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该病的发生。每当春夏季虾类养殖发病旺季,虾蟹混养池(塘)所养的青蟹,虽然能对低剂量的白斑病毒有抵抗力,但出现病虾大量死亡沉积于池底时,一旦池内鲜活饵料短缺,对原来已感染过"黄水"病菌但还未发病的青蟹,觅食了这些死虾后,会在大剂量的白斑病毒感染助动下,很快发病,并开始大批量集中死亡。

(3)防治办法发病前半个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预防,同时结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3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应连续消毒3天,内服复方环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5克,连服5天~7天有较好治疗效果。

五、商品收获

1.收捕时间

青蟹幼蟹在池塘内经过3个月~5个月的精心饲养,体重达到200克~250克以上,即可开始收捕。具体的收捕时间应根据市场行情、池塘养殖中后期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池内蟹密度高低、个体规格大小、肥满度、水温、水质、底质、饵料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决定早捕还是晚捕,怎么捕,每次捕多少为佳。但常年的收捕时间为8月~12月(也有留养过冬来年1月~3月捕)。

青蟹养殖与收捕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一定要按照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收捕:“一次放苗多次疏捕,多次放苗多次收捕;捕大留小,捕肥留瘦”,“有伤残蟹病蟹先捕,有发展潜力健康蟹后捕;市场行情好多捕,市场行情差少捕”这样才能获得较佳的产量、质量和较满意的经济收益。

2.收捕方法

在青蟹养殖生产实践中,广大养户已积累了不少丰富的捕蟹经验,其主要方法有:

①根据青蟹在涨潮时溯水集聚到闸门附近、企图逃离的习惯,采取捞网捕捉的方法。

②潮涨池内纳水时,将蟹笼投放在闸门处,蟹趁逆流而进入笼捕。

③采取平时日常管理进排水产生顺逆流的有利时机,放置多节纺锤形倒刺网捕。

④遵循青蟹贪食和夜间出穴四处频繁活动的规律,进行投饵引诱入板扌岙网扌岙捕(灯光照捕)。

⑤将池水排干露滩,用铁齿耙耙捕、捅洞穴钩捕、用手捉摸捕。

上述几种捕捞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慎捕,特别是用手抓蟹时要小心,不要被蟹将军的一对粗壮而强有力的螯足钳伤。

3.捆扎方法

捕捞起来的青蟹,应先放在盛有绿色树枝叶的(如芦梗叶等)装置物、塑制桶内,防止它们互相钳咬致伤。然后逐只检查,挑选符合商品规格的肥蟹,捆绑起来装入箩筐(最好是特制蟹箱)。不符合商品要求的瘦蟹小蟹,放回池中再养殖。如不能立即装运销售,遇到天气炎热,要将其存放在荫凉潮湿的地方,冬季捕放则要覆盖上防冻保暖的覆盖物。捆扎蟹用的草绳,可就地取材。一般夏天适用比较清凉的咸水草,冬天则用具保暖作用的长杆稻草,也可用塑料绳,既方便又易捆绑。

4.途中运输

①夏天运输。先将用咸水草、塑料扁丝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箩筐中,加盖浸于清新海水中数分钟,让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装车。为防止日晒雨淋,车厢上应覆盖透气性很好的篷布。如是长途运输,每天早中晚洒咸淡适中的海水数次,以保持蟹体湿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青蟹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而且能保持较佳的色泽。

②冬天运输也应先将稻草或塑料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竹箩或塑料箱装运。如遇天气寒冷,箩箱周围铺上稻草等保温物保暖,防止寒风冷气进入。在放入箩箱时,青蟹的口器应朝箩箱中心,上面加盖麻袋。最好选在白天行驶,长途运输则要求每天早、晚洒水(咸淡水适中)保湿。这样商品蟹离池可存放一个星期至半个月。

青蟹高效人工养殖技术

家庭养鱼适合养殖什么品种

适合家里养的鱼有:孔雀鱼、剑尾鱼、锦鲤、金鱼、七彩神仙鱼等。

1、孔雀鱼

这是非常漂亮的一种热带观赏鱼,体型优美自然、体色绚烂多彩,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也很耐受污染的水域,性情也很温和,能与很多中小性型热带鱼混养,平时活泼好动,为杂食性小型鱼种,孔雀鱼几乎全世界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芳踪。

2、剑尾鱼

鱼体似纺锤形,其体色丰富,有红、白、蓝等颜色,而代表鱼有:红剑、青剑、白剑、黑鳍红剑、黑鳍白剑、鸳鸯剑等等繁多。

可以说剑尾鱼是水族箱中不可缺少的品种之一。虽然看似体型强壮,但是很容易饲养,无论是弱酸性水还是弱碱水都能适应,而且抗寒力较强,弹跳力也强,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水族箱顶端加一盖板,以免它向外跳出。

3、锦鲤

锦鲤,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好运的吉祥物,是很多家庭会选择的鱼种。锦鲤在众多鱼种中是最为长寿的品种之一,因此又获得“福寿鱼”的美称。不同颜色和品种的锦鲤还有着不同的说法,所以要养殖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寓意去选择养不同的品种。

4、金鱼

金鱼又被叫作是国宝鱼,也是最常被选择养殖的鱼种。金鱼能令家里充满活力,引发无限的生机和色彩。这种鱼的颜色有非常多种,银色和红色最受欢迎。

5、七彩神仙鱼

七彩神仙鱼,它的神态祥和,能给人悠然自得的感觉,很适合在家居中摆放。

养殖场选址怎么选择

农村建养殖场,

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你应该依法缴纳排污费: 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缴纳排污费: (一)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二)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

(三)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没有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四)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其原有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自建成或者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但你要注意维权,看环保部门是否是依法征收: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予以公告。

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

排污者对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有异议的,自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发出通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

关于农村养殖畜禽粪便随处堆放有什么法律规定

在新建池塘养殖场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要了解当地政府的区域规划发展计划,了解是否允许开展 池塘养殖'若励冲不允许进行池塘养殖,则不考虑在此地建场。

(2) 要认真调研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的需要,合理 地确定池塘养殖场的规模和养殖品种等。

(3) 要充分考虑养殖场区域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养 殖场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以及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来决定。

(4) 要充分勘查了解养殖场建设区域的地形、水利等条件,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考虑利用地势自流进排水,以节约动力提水所增加的电力成本。

(5) 要考虑养殖场建设区域的洪涝、台风等灾害因素发生情 况,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设计养殖场进排水渠道、池塘塘埂、房屋等建筑物时,应注意考虑排涝、防风等问题。

(6) 北方等寒冷地区在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场时,需要考虑寒 冷、冰雪等对养殖设施的破坏,在建设渠道、护坡、路基等应考虑防寒措施;南方高温多发地区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考虑夏 季高温气候对养殖设施的影响。

(7) 应考虑养殖场建设区域的水源和水质问题,对于水源不 足或水质不好的地区,一般应不考虑建设养殖场。

若该地区的原水处理成本不高或水源阶段性短缺,可根据市场需要,建设一定 规模和形式的养殖场。

(8) 要考虑当地的土壤、土质等问题,养殖场最好选择黏质 土或壤土、沙壤土的场地建设池塘。

(9) 要考虑当地的道路、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基础条件,水 产养殖场需要有良好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条件。

新建、改建养殖场最好选择在“三通一平的地方建场, 如果不具备以上基础条件,应考虑这些基础条件的建设成本,避免因基础条件不足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发展。

养殖场离村庄多远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有关条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选址应注意以下事项:1.要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遵守禁养区、限养区的规定,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遵守禁养区、限养区的规定,建在规定的非禁养区内。

2.要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

新建、改建和扩建养殖场、养殖小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方案。

3.要建在地势平坦、场地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污方便、交通便利、供电稳定、通风向阳、无污染、无疫源的地方,处于村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4.要距铁路、县级以上公路、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其他畜禽养殖场1000米以上;距屠宰厂、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以及水源保护区3000米以上。

5.要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既要充分考虑饲草料供给、运输方便,又要注重公共卫生。

绿色食品标准中对畜禽养殖场选址有何规定?

畜禽养殖场是种畜禽、商品畜禽的生产基地,场 址的选择和布局是否得当、畜禽舍的设计和建筑是 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畜禽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 高低。

选择绿色食品畜禽养殖基地时,要参考 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和NY/T 473—2001《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中 有关规定,根据养殖基地综合经营的种类、方式、规 模、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以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等 基本特点,对地势、位置、土质、水源以及居民点的配 置、交通、电力、物资供应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察。

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是:保证场区具有较好的小气 候条件,有利于畜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便于严格 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便于合理组织生产, 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劳动效率。

(1)地势应选择地势高、平坦、具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和背风向阳的地方修建畜禽场; (2)水源应选择水质好、水源充足且各项监 测指标达到绿色食品畜禽饮用水各项污染物指标要 求的地方建场; (3)土质应选择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 原体污染的沙质土壤为好; (4)位置畜禽养殖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公共 场所、居民区、学校、医院和水源,否则需要进行排污 处理与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5)排污和环保畜禽养殖场周围有农田、果 园等,可就地消耗大部分或全部粪便为好。

环保法对养殖场离村子人群有规定吗?

1、环保法对养殖场离村子人群有规定。

2、养殖场离村子人群一公里之外。

3、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

分别为肉牛养殖场、肉羊养殖场、肉驴养殖场、肉牛科研室、肉羊科研室、肉驴科研室。

是集养殖、繁育、科研、改良、推广为一体的正规化畜牧企业。

现养殖场现已成为养殖规模最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大型肉牛羊驴良种推广单位。

土鸡养殖场选址有什么要求?

养殖场项目是属于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项目,必须做环评。

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新、改、扩建设项目按照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所在的位置是否处于环境敏感期(例如居民区、学校、办公区、科研单位、风景名胜区等)的上风向还是下风向,有没有养殖场固废的处理设施,恶臭的防护装置,禽畜粪便尿液的处理装置等各项环保措施,这些从选址到最终养殖场生产运行整个流程都是需要通过环评进行认定和分析预测的。

这也就是说养殖场项目是属于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项目,必须做环评。

环评是其他后期工商、税务、动检的审批的必须的前置手续。

法律规定养殖场距离居民的距离是多少

你这个是相邻关系中的情况。

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队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也有这方面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第八十九条 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第九十二条 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你这种情况相邻关系,所以,受以上法条的约束,可以起诉到法院,如果你的具体情况符合相邻关系的话,我想法院会判决养殖场主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妨害,如果养殖场的行为已经给您造成了损害,且有证据证明你的损害时有养殖场造成的,那么法院会判决养殖场赔偿你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环保法》第四十九条就规定,畜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以及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其实开办养殖场,必须要按照规定获得《排污许可证》的,也就是在

开养殖场需要什么营业执照

一、办理养殖场可申请登记为: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二、办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需要提供材料:

个人独资企业的申请人是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投资人也可以委托其代理人向个人独资企业所在地的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投资人申请设立独资企业,应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1、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投资人携带身份证到浚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办理。

2、.设立申请书(到浚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领取)。

3、投资人身份证明。

4.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等文件。

5、由委托代理人申请设立登记的,应当出具投资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合法证明。

我想办小型养殖场执照怎么办理

小型养殖场可以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可以向当地的县市工商管理局或者乡镇工商所咨询办理。养殖场属于畜牧业,因而工商部门在受理养殖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时候,会要求养殖场提供由农业局(农委、畜牧局、动监所)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作为前置条件,这个要求主要在《动物防疫法》有所体现。

《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规定:“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

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

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所以,上述有些情况你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