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形容动物过冬的成语

魏永林 发布于:2024-08-12 编辑于:2025-05-03 17:47:42 30519

形容动物过冬的成语

成语:蛰伏之地

意思是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於阴。”叶圣陶《隔膜·苦菜》:“蚯蚓很安适地蛰伏着,这回经了翻动,他们只向泥土深处乱钻。”2.伏处;幽居。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蛰伏於盛夏,藏华於当春。”清方文《云间五子诗·徐闇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兄蛰伏古城,情状自能推度。”

形容蛰伏的成语

是成语:韬光养晦,

释义

韬:古时弓或剑的套子,喻指收藏、隐藏;光:光芒,锋芒;养:藏蓄;晦:昏暗,不清晰。隐藏锋芒,暂时退隐以待时机。

例句

在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假意闻雷受惊,不过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罢了。

他这些年韬光养晦,以避免别人猜忌。

蛰什么不什么成语

蛰伏以待时机。 成语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蛰藏以避寒,俟阳而生。” 成语释义:就象动物冬眠那样隐藏起来,以等待时机。比喻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典故使用:王安石《酬王介甫相公》诗:“丈夫六十年,蛰藏怕无成。” 用法:《蛰伏以待时机》形容人受隐忍、等待时机。多用于比喻隐居或暂时隐退,等待时机。

成语蜇什么不动

蛰开头而第三个字是不的没有,蛰开头的成语:蛰居简出。有个习语:蛰伏不动。

形容动物过冬的成语

关于水很急的成语

大浪淘沙、一泻千里、波涛澎湃、惊涛骇浪、万丈狂澜、奔流不息、滚滚东流、排山倒海、浩浩荡荡、潦原浸天、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白浪滔天

1、大浪淘沙[dà làng táo shā]:淘:用水冲洗。 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2、一泻千里[yī xiè qiān lǐ]: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3、波涛澎湃[bō tāo péng pài]:波涛奔腾冲击。形容声势浩大。澎湃:大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也形容人十分凶猛的样子。

4、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5、万丈狂澜[wàng zhàng kuáng lá]:形容极高的,巨大的波澜。形容思想深邃,想像非常!

6、奔流不息[bēn liú bù xī]: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7、滚滚东流[gǔn gǔn dōng liú]:大水急速翻腾向前。

8、排山倒海[pái shān dǎo hǎi]: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9、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10、潦原浸天[lǎo yuán jìn tiān]:淹没天地。

11、波澜壮阔[bō lán zhuàng kuò]:原形容水面辽阔。 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12、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13、白浪滔天[ bi lànɡ tāo tiān]:波浪滚滚,无边无际。

一个大官帽一个小官帽打一成语

一个大官帽一个小官帽打一个成语——官官相护

官官相护

guān guān xiāng hù

【解释】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主语、分句。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官;不能写作“宫”。

【近义词】党同伐异、狼狈为奸、官官相为

【反义词】刚正不阿、赏罚分明

【例句】

(1)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有冤无处申。

(2)封建衙门都是~;没有百姓说话的权利。

【英译】officials always protect one another

什么山和海可以移动打一成语

瞒山过海

瞒山过海形容投机取巧,不按实际情况参加比赛或完成任务!

比如,在期末的体育考试中,小明瞒山过海,终于勉强及格。那你小明不爱参加体育活动,每当体育课时间,他都在屋里完成其他的作业。不跑步。不锻炼!体育老师经常找小明谈心,但是都无济于事。

动一下牵动一身是什么成语

牵一发而动全身。

意思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出处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宋·苏轼《成都大悲阁记》:“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之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