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心理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案例各举例子

王芳 发布于:2024-08-01 编辑于:2025-05-02 17:54:57 35223

心理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案例各举例子

通俗点好了 横向研究就是比如你研究高中生心理,你按你们市各普通高中抽样,这个就叫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比如你研究发展心理学,一直跟踪着一个案例,从高中-35岁 序列么,比如你按高一、高二、高三抽样,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我准备自考本科心理学看什么书让我先了解一下呢

基础专业类书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统计心理学》、《测量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相关专业教材很多,国内国外都有版本,国外的新版本多,可以找来看看。比如基础心理学就有《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编辑的版本,还有《津巴多基础心理学》等。这些教材都比较厚~如果没有读书习惯,一下子读大部头很容易丧失信心,可以挑一些我推荐的

《心理学爱好者、自我成长类书单》

里面的书来看,也可以看下面推荐的一些科普读物、小说。总之,

别把学心理学整成了苦行僧修行,学会在学习心理学中找乐趣。

心理学基础科普读物:《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天生变态狂》

心理小说: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和《拯救乳房》,欧文.亚隆的《诊疗椅上的谎言》、《尼采的哭泣》、《叔本华的治疗》等。

心理咨询师新手入门,如何开始做心理咨询?

推荐看这几本书:《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登天的感觉》、《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

《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对新手咨询师很有帮助,不过看完这本书离“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会差很远。

《登天的感觉》是作者在哈佛大学做咨询的经历,对新手入门来说读起来还可以。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用很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些不好理解的“技术”,比如“共情”。这本书在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都可以读。每个阶段理解会不同。是本好书。

《日益亲近》也是欧文写的,他和来访者共同写的这本书,可以让咨询师了解“咨访关系”,了解咨询师和来访者对于同一个咨询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这本书是南希三部精神分析书之一,我觉得即便你不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也可以看看这本实践指导。书里面真的是面面俱到,咨询师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很多教材里面没有写到的,这里面都提了。真的很棒!强烈推荐这本书~

接下来是各个类别的书,初入心理咨询,很多人并没有确定什么方向和流派,建议可以各个流派都了解一下,

慢慢选择流派,再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

心理咨询里面流派很多,不完全统计都有好几百种,比较大的就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还有很多是分支,精神分析下就有很多分支,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等,然后有些流派是融合了AB流派的一些东西,成派。还有些是加入了新元素新理念。

流派很多,各个流派各有优势,但没有哪个流派是万能钥匙,没法解决所有问题。毕竟心理世界太广博,我们能了解的并不多。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咨询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的幸福质量,打开人生活的更多可能。

接下来介绍,精神分析的相关书籍

首先推荐《弗洛伊德极其后继者》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发展史。要对精神分析初步了解,这本书绝对可以先看,这样你就会知道有些心理学文章写来写去就只讲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多么的不了解精神分析。

南希的三本书,《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

《心理动力学疗法》、《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现代精神分析“圣经”》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体的重建》、《自体分析》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

防御机制:《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自我的智慧》

在此特别提一下《自我的智慧》这本书。书是以防御机制为主线讲了一些跟踪研究的生命故事。有三大长程纵向研究样本,有名人的生平解读,如卡伦.霍尼。这本书读了会对人的成长发展有更好的了解。因为书里的研究针对健康人群,有些在初期被以为会出现精神疾病的人,后期心理没有出现严重问题。所以看这本书可以拓宽一点思维,因为我们学心理咨询、治疗这些,都是接触有症状的人,因此可能陷入“症状”陷阱。

认知行为疗法系列: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认知疗法进阶与挑战》、《认知行为疗法》这三本书都是很多学认知行为疗法要用到的教材。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

情绪障碍这两本书也基本上是认知行为疗法体系的,比上面那三本教材内容简略一些。自助手册是针对有情绪障碍困扰的人自助用的,咨询师也可以看看,可以知道如何更好的与有情绪障碍的来访者沟通。

其它:《存在主义治疗》、《个人形成论》、《米纽秦家庭治疗精髓》、《团体心理治疗》、《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梦的真相》、《心理画外音》

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家庭治疗有相似之处,都需要建立关系,共情,倾听等,但是又有区别~个体只需要和个体工作,深入也好,探索也好~而在团体和家庭中,需要考虑“大”的关系,以个体咨询的方式去做,很容易让某个人觉得很有收获,而其他人感到成了观众。

拓展:《危险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这本书是针对一个案例用各种理论来进行咨询)、《心理治疗中的依恋》、《101个心理治疗难题》、《心理治疗实战录》

学习心理学看书是性价比最高的,不过要想更好吸收,更好的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那么与人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喜欢看心理学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哈~除了推荐、精读书,还有读书会哈~

心理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案例各举例子

九.什么是心理声学中的响度和音高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中的响度和音高的说明:

1.响度 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宋。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1kHz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使用中要注意。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声强为10-16W/cm2 时的响度级定为0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2.音高 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40方的1kHz纯音的音高为1000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20Hz到最高可听频率别20kHz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1kHz纯音为基准,同样,音高的测量是以40dB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40dB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80Hz--12kHz,乐音较宽,效果音则更宽。

怎么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

1.磨炼时,不要轻易把自己成功或成熟的逻辑移植给孩子,可能会有排异反应;

2.尊重孩子自我生成的独立人格,青出于蓝未必胜于蓝,但青出于蓝必须不同于蓝;

3.不要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而陷入另一种教育中的偏执;

4.及时辨识磨炼和无意识施虐之间的差别……

来讲,为什么会产生跳槽后的公司不如原来公司的心理

有时候,心理期望值越高,产生的失望也就越大。

其实从客观层面来说,每家公司福利制度对于员工来说都有一定的利弊。

当你走进第一家公司的时候你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天枰可以去对比公司是好是坏,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经历的,每经历一次才会了解一些,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就是一点点地在增加,如觉得公司还不错你会很开心,但是觉得公司不好,你会想着再去应聘其他家试试。

当你带着期望走进第二家公司的时候,有了第一家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装了一把秤,这次的一定要比第一家好才行,有了这份比较你的心里不愿再次经历前一次的感受,心中的期望有了更高的标准,自己给了自己更多不能接受的范围,所以当你看到了第二家公司福利制度的弊端你的反应当然会比在在第一家更加的强烈,甚至会对比认为第二家不如第一家。

当然很有可能确实是第二家没有第一家好,这些都有可能,有时候还是不要忽视自己的期望值,人生如果给自己设限太多,反而失望越多。

目光所及皆是祝福——大乐师之终极智慧

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不断进行身心调整,在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

它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心理调节和行为调节。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培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体育实践课是从事体育锻炼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在体育锻炼中有苦有乐,有成功也有失败。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对发展学生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实践课的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体育操场开放,教学空间相对较大,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没有素质教育的表象,坚持“应试教育”,以各科成绩为唯一目标,学生很容易成为身体弱、心理弱、性格弱、意志弱、爱义弱的“五弱”青少年。

体育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的课程,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质。

“健康”的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独特的“动态”特征,使体育不仅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而且影响学生的行为,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