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心理学可以分为哪五大领域

王芳 发布于:2024-08-16 编辑于:2025-05-03 18:26:59 14268

心理学可以分为哪五大领域

心理学又分为五大领域,即:神经科学(通过观察人类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认知心理学(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所以说,心理学的领域很广,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学心理学就是搞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只能算是临床心理学的一部分。

心理学可以分为哪五大领域

九.什么是心理声学中的响度和音高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中的响度和音高的说明:

1.响度 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宋。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1kHz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使用中要注意。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声强为10-16W/cm2 时的响度级定为0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2.音高 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40方的1kHz纯音的音高为1000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20Hz到最高可听频率别20kHz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1kHz纯音为基准,同样,音高的测量是以40dB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40dB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80Hz--12kHz,乐音较宽,效果音则更宽。

怎样消除小学生的厌学心理

学生讨厌学校学习主要可能是因为课业压力或者作业考试之类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家长学校老师要求他们去学习是很难理解的事情。为什么要学习呢?他们觉得学习没有玩快乐,也不认为有什么好处,所以会产生厌学心理。

如果要消除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首先的第一步应该是用他可以理解的话告诉他为什么要学,比如学习知识比别人懂得多会很开心啊,别人也会喜欢你啊,将来可以找个好工作之类的,或者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比玩更有趣更有成就感,也是一种方法。

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一部分原因和家长和师长的态度和方式有关,对于态度强硬的师长,孩子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适当地以一些圆滑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习也是一种方法。

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不断进行身心调整,在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

它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心理调节和行为调节。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培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体育实践课是从事体育锻炼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在体育锻炼中有苦有乐,有成功也有失败。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对发展学生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实践课的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体育操场开放,教学空间相对较大,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没有素质教育的表象,坚持“应试教育”,以各科成绩为唯一目标,学生很容易成为身体弱、心理弱、性格弱、意志弱、爱义弱的“五弱”青少年。

体育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的课程,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质。

“健康”的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独特的“动态”特征,使体育不仅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而且影响学生的行为,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不想工作了,心理压力大,怎么办

当我们在问怎么办的时候是期望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解决一个问题也很简单,理清思路和源头就可以。

首先我们要想一下,是因为工作的压力大导致的不想工作,还是因为其他的事情让我们感觉到压力,从而对工作产生了影响呢?

如果是因为这份工作压力大而不想工作了,那很简单,辞掉这份工作就好了。当然我也很能够理解很多现实的原因让我们都很难说轻易的辞去一份工作,但是如果压力大到没办法承受,我想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了,人必须要做出选择的。

如果是因为其他事情的压力大,而影响到工作了,那我建议你可以给自己放放假,然后去找找压力的具体来源。当你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压力其实会小一些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