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正确吗

陈娇丽 发布于:2024-08-12 编辑于:2025-05-03 03:53:59 34820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正确吗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是正确的。

首先法律作为一种社会阶级的统治工具,来源于社会的一般认知,也就是社会的一般道德,如果道德能够约束的社会关系,则法律就没有太多的适用余地。当道德无法约束时,就需要法律的工具去具体的约束,所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怎么理解

道德是高尚的,遵守道德标准,严格以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是高尚的人。

法律则是要求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定,人的行为超出了法律法规的条款规定文言称违法犯罪嫌疑人或违法人员,俗语就叫“坏人”“坏蛋”,这些人的为人标准就不要讲遵守道德规范了,更不要讲做一个高尚的人了。所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的最低标准就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准做的事和行为。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正确吗

一个农民怎么才能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了非法或者是故意侵占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权:

一 法律途径,依法起诉。

二 向纪委、监察部门反映情况。

三 新闻舆论监督途径来反映。

四 通过官方网络渠道来反映。

五 通过网络平台依法客观反映问题。

简述法律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一位普通人看到钟表不走了,可能会说“这只钟表坏了”,但一位法官或律师看到钟表不走了,只会说“这只表不走了”,绝不会说“这只表坏了”。这就是普通人与法律人思维的不同。

基本特征

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

法律思维

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②,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法律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论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法律思维则为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互动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③这种飞跃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但是,由于法律思维的对象一般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法律职业者只能根据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达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实,而不可能完全再现客观真实。因此,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④。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所谓“先见”是指个人在评价事物时所必备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阅历、知识等构成理

解倾向的基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⑤。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同时,法律职业者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否则就无法认识事实构成。因此,只有具备了法律知识与“先见”这两个前提,法律思维才可能发生。

4、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法律研究和事实研究结合起来的过程,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则是这个思考过程的质料。用简图可以表示为:自然事实→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实及其性质→法律事实和证据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实。

5、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停止纷争为目的。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法律规定养殖场离居民区多远

法律规定养殖场距离居民区要一定的距离。

因为养殖场的噪音、异味、粉尘等污染物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规定,规定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一般距离要求在几公里以上,具体距离要依据当地法规进行决定。

此外,还有一些法律规定,如养殖场应该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合适的场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等,这些都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

所有法律都具有强制性吗

法律规范不都是强制性的。按照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在体现人们个人意志的活动(如民事活动)中,强行性规则不允许当事人有个人意思表示,如果当事人之间签订了规定其他行为条件的协议,则该协议被认为是无效的。

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权利性规则中,有些属于任意性规则。其内容大都是国家赋予人们某种意志表达力更大的权利和自由,或者说法律规则一般只对人们的权利(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作原则性的规定,当事人个人自行确定或选择自己权利和自由的内容或方式。例如,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合资企业的产品可以出口,也可以在中国市场销售。此种规定即属任意性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