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哪个成语用来表达学习别人只学到皮毛而并未学到真正的

王军 发布于:2024-08-04 编辑于:2025-05-03 06:17:37 28899

哪个成语用来表达学习别人只学到皮毛而并未学到真正的

成语应该是末学肤受

末学肤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解释: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出处:汉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语法:

末学肤受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做学问切不可有末学肤受的态度

近义词:

肤浅末学

只知皮毛的成语

成语应该是略知皮毛

略知皮毛

拼音:

lüè zhī pí máo

解释: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略知皮毛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此事我们只略知皮毛,不能擅下结论。

形容学到了很多知识的成语

【成语】: 学富五车

【拼音】: xué fù wǔ chē

【解释】: 五车:意思是指五车书。形容人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一个人学了点皮毛,就想成名立万,用什么成语

班门弄斧 [bān mén nòng fǔ]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贬义

出 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例 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的成语请帮助

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形容人的文化很低的成语

有很多成语可以形容人的文化水平很低,以下是一些例子:

- 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碌碌无能:平庸、无能的。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含有实字的成语

秀而不实

读音

xiù ér bù shí

释义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相关例句

1.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王尔德要改变自己秀而不实的形象还需要好几年工夫。

3.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哪个成语用来表达学习别人只学到皮毛而并未学到真正的

刚学习的知识就运用上了,用什么词来形容

现学现卖,指刚刚学到的东西,就拿出来卖弄。也指刚学到的知识就运用上了。

现学现卖,略带贬义。然而,这其实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学习、迁移能力。

世界上很多事情、东西原理都是一样的。学会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就应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尤其是是对于电脑和软件,更是如此。

形容很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的2个成语

废寝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释义]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语出]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正音]寝;不能读作“qìn”;食;不能读作“sí”。

[辨形]废;不能写作“费”;寝;不能写作“寐”。

[近义]旰食宵衣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发愤忘食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开场时袁老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然而演讲全程,几乎未见停顿或错误。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向我们证明了,原来奋斗这件事,与年龄无关。

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89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经快90岁,如果是寻常的老人,可能早就安心呆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他却一直心心念念着我们这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

袁隆平一生80%的时间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即便环境艰苦,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1949年,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除了教课之外,他每天抽时间拎着水壶和馒头下试验田与稻株为伴。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肆虐,很多人饿死的、病死的,当时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难挡吃不饱的灾难。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袁隆平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当时还没有杂交水稻这一东西 ,这是连发达国家都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

当袁隆平提出要攻克这一难题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

最懂他的妻子,有一天忍不住质问他:“你这样长年累月的大海捞针,难道就不会感到厌烦吗?”

他回答妻子道:“只要能深入不懈的追究下去,我就可能成为第一个告诉世界这个秘密的人,让无数中国人免于饥饿。”

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生产,平均比常规稻增产约20%左右。这坚定了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走出去”造福人类的信心。为此,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专家付出了良多。其中之一便是:授人以渔。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让全世界为之振奋。

据报道,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样测产,得出的数据达到每公顷10.8吨,在当地,这是非常惊人的高产量,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

袁隆平此生都只为了一个朴树又坚定的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都系在农田上,近90高龄了,还是一有功夫就跑去农田考察。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他会拉小提琴、打排球、会跳踢踏舞、还会说俄语和英语!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大国的典范!

古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