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区别

汪子涵 发布于:2024-08-03 编辑于:2025-05-03 07:50:52 16194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区别

教育资源的内涵远远大于教学资源。教育资源也称之为“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即学生总人数、教师人数、固定资产、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等。

教学资源则包含有教材、案例,影视、图片、图书、课件等,同吋还包括教师资源等。

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有哪些形式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

教育经费的来源为:

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指教育经费由谁来负担,或者说教育投资的主体是谁?一般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来源都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但最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具体负担的比例因各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而有区别,有的以中央政府为主,有的以地方政府为主,比较普遍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二至三级)共同负担.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也是实行以国家为负担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的集资方式。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中央财政拨款,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社会力量资助的教育经费;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等。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与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区别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是指在国家公共财政预算计划中,划拨给教育方面的支出预算总和。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入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21.45亿元,比上年的26420.58亿元增长10.60%,占GDP比例为4.26%,比上年的4.10%增长0.16%。同时,国家鼓励通过PPP模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投身教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最新一期PPP公告,我国教育类PPP项目达到524个,金额达到1994亿元。

教育金什么意思

教育金又称教育保险、教育金保险,或称子女教育保险、孩子教育保险,是以为孩子准备教育基金为目的的保险。

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教育”一直以来,我脑海里都还停留在当初老师说的那句“教书育人”的观念里。

有时候想想,大概这就是“教育”的实质吧?“教书”的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义务,“育人”则是“教育”的核心思想。

现在想来,上学是个分年龄段的事情,就像那时候的“教育”一年一级,或留级一年再升一级,总之不会出现“古时候”古稀之年仍在考场的情形(古代的考试制确实存在这样的差异,至于具体事例请查阅历史)。

所以,“现代教育”其实是一个年轻人(青少年)的理解世界的基础,认知世界的基础(构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研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思想的启蒙,也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方式(手段)。

很难想象,没有“师傅”,没有“子承父业”,没有“伦理道德”,没有“文明秩序”,没有“文化历史”的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想要强大的国家),“教育”是必要的!

这些,当然都是现在的我所想到的,当年还在上学的我却对“教育”充满了大大的“疑问”。

首先,那时候的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我们,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学?而父母不用上学?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的我看来是这样的:

父母有父母的多重身份角色,自然有多重责任要担负,即比上学更重要的事情,更应该做的事情,或更合适的事情(谋生、赡养老人,照顾子女、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要为社会履行自己的义务,以及担上的使命、责任,身份等)。

作为孩子(青少年),父母的经验精力有限,且不一定擅长教育(若非教育工作者,则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方法)。那么,从社会结构上说,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文化之地(机构、或组织),以及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企业文化是类同,了解国家的前提是了解国家的文明文化核心,重点在于教育)。再者,从专业角度讲,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职业),接受正规的教育(官方认可),以及统一“教育”(普及),这是文明社会基础建设(文化),也是人才建设的基础。另外,作为孩子(青少年),见识、经验、阅历都还未定型,便于灌输知识,思想,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这也是大人总是相对来说难以说服的原因吧?)。

所以,为什么小孩子(青少年)要上学呢?要接受正规的“教育”呢?

我想是:首先,这是国家传承文明的必要前提(爱国思想,爱国情怀等);其次,是小孩子能力有限(即不做这些还能做什么呢?不管是认知,还是言行);再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文明秩序的一种手段,也是文明的体现);另外,这是人才的桥梁,和培育人才的市场(为未来人才做准备)。

当然,这些都是属于个人的想法,至于“教育”的真正核心,未可知(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也不太懂其中的奥义,没研究过,故只能想象,猜想,推测)。

只能猜测,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文明,符合法则等(即,从利益的角度说,一定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或从人类的利益出发)。

其次,那时候的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上学有什么用?我能不能不上学呢?

首先这个问题,我要简单的解释一下,我的潜台词是,可不可以换成别的方式也达到“教育”的效果?或者,有没有这个必要去学习?

当时的我,对于家人的“观点”,对于老师的“说法”,以及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结果”,说实话,不能说服我。

家人说,读书才有出路,才能文化人,读出来了当大官,发大财,还能叫人看得起,在人前风光,光宗耀祖。

老师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

同学们说,考了好的成绩,家长和老师会更喜欢我们,同学们也会羡慕我们,爱和我们玩。

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告诉我们“上学”的将来是风光无限好,“上学”之后,我们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可当时的我是这样一个人呢!——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只想多赚点钱让父母轻松一些,将来可以让家人让自己过得舒服些,不用为几毛钱争执,不用因为钱而工作,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这些,只要我学会了怎样赚钱就行了,和爸爸妈妈一样赚钱,可以不用上学呀!干嘛非得上学呢?

而且我这个时候去学习,将来肯定超越父母的,等我长大了,我肯定能赚比他们更多的钱,做的比他们还利索,因为我是从小开始学的呀!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自己太容易知足,太目光短浅,太小瞧这世界了,这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呢!

当然,这些在我刚上学的时候是认知不到的。就像那时的我总觉得一百块是很多很多的钱,总觉得父母的工资好高可以买好多好多零食。

后来,上了高中了,开始接触到一些所谓的富二代,以及在认知上上升了一些层次,对物质的概念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认知,渐渐的熟悉了各种品牌(奢侈品牌),才惊觉当年的“有钱”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少的可怜。

这在现在看来,“上学”是为了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多实实在在的事物,去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现实,直至慢慢的步入社会。

这是一个过程,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友谊,以及为出社会做好准备。

在学校里,我们讲集体荣誉感,我们讲平等互助,讲爱国,我们也竞争,也管理和被管理(班干部),我们要负责卫生,要运动,这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均落到实处(具体事物)。

所以,究竟上学有什么用呢?

我所能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在安全范围内的“模拟社会”,除了不能赚钱之外,我们学到的除了理论知识,还有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我独立,也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我们的思想,也约束我们的行为,这让我们茁壮成长。而且,这些社会是不会主动教给我们的,尤其是不受干扰的思考,纯洁的友谊,以及安全的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里已经渐渐的有了社会的模糊概念,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时候,我们再出社会,会的东西和拿的出手的东西就相对来说比较多了。

这时候,肯定有人提出质疑,这些在社会里也可以学呀!甚至还要直接有效呢!更何况,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将来还不是要回归生活?出来还不是要找工作……既然知识在哪都可以学,为何不可以直接出社会呢?

从法律上讲,有“童工”这个约束(工厂),或者说这层“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上学”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未成年之前,我们的心智尚不成熟,我们的身体尚在发育,容易受到伤害或被诱惑,被引导,被灌输不好的思想,最终走上“歪门邪道”,所以,“上学”也是对我们的一层保护(心智、人身安全,意识等)。

再者,“上学”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这部分包含了职业(分担了一部分就业,教师这个职业),还有,为将来的人才就业提供了平台和资源(输送人才),这也是现时代的选择,即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从传承角度来说,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发扬光大,“从娃娃抓起”更是重要的战略之一,是传承文明,继承文化的必要手段。

当然,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都属于自由的选择(现时代好像已经普及到高中了)。所以,说到底,“教育”还是相对自由的。

所以,不管如何,“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政策)是必须要执行的,至于之后的更多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情况等。

在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我就在想:要怎么运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即让其发挥价值。

老实讲,这个问题确实难倒我了。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尤其是现在,我依旧迷惑着,也是一知半解。

首先,我能想到的是“科学研究”,即将“上学”上到一定的高度,再按照市场需要,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自己能胜任的(职业)。

即将所学知识用来做“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理论基础(文学、医学等等)。

其次,这是通往政界,或艺术界的门槛,学历更是大多数企业或专业的低配标准。

再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关专业上,研究或填补空缺(创新或开发,或职场的后备人员)。

另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检验真理的方法是实践(更多的是在实验,和总结)。

但是,这些所说的事情,好像和“运用”并没有用在刀刃上。

简单的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学会了这些基础的东西,也干不了多厉害的事,甚至不需要你干(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所以,这么说来,就有一个“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的分歧,“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

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即从学校学到的大多数为“基础教育”,而社会活动或社会主体需要的却是更专业的知识技能或经验(意思是,专业度不够,或深度不够,不能立即使用)。

再者就是,“教育”的地位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不被重视,甚至不被看好。简单的理解就是,工业需要的是生产,需要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而“教育”所能满足的是有限的,甚至“教育”所带来的“人才”成本和生产不成比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来说)。

还有,“教育”其实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学既定的知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学习,而这些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就存在一定的间隙。即有可能出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当下需要的知识,甚至相差很远。这就是“教育”和“社会”的差异性,或“脱节”。这就容易导致,从“教育”机构出来的“人才”可能只是过去的“人才”。简单的理解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想要适应变化,还得付出更多(当然,这和站的位置角度有关)。

另外,从“人才”的角度说,也只能产出“教育”的“人才”,或者说“庸才”。简单理解就是,在“官方体制”下,“偏才”或“天才”是会被抑制的,尤其是不符合这个体制内的“人才”,一方面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没有相关的“知识”去“特殊照顾”。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均会得不到适当的空间和发展,“自由”更像是一个笼子里的狭小空间,还是限定人群的。所以,这样的“体制下”出来的“人才”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是特定方向的“偏才”,而更多个性、天赋等不太符合“体制”的先天优势将被磨灭,甚至消亡,最终沦为“庸才”。

所以,从“教育”塑造出来的“人才”很可能存在“先天缺陷”,更多的可能是真正天赋的流失,和“人才”的“沦陷”。

当然,这也是目前“教育”有待完善的地方(一对一“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来说还是件“奢侈”的事情,希望将来会有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法)。

还有,“教育”的深度(专业)、广度(涉及范围),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很多问题就连老师也解答不出来,有些是因为经历阅历经验不足,还有的是科技和社会发展远没达到这种境界)。

至于,“考试制度”、“安全”、“教师专业水准”、“将来教育的改革”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时代的问题也是“教育”的局限。

简单的说,这责任不完全是因为“教育”本身,另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等都是影响因素。

最后,关于“教育”我给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天赋。

二、不要把自己的判断交给别人,哪怕是老师、家长,或是在乎的人,而要自己去求证,找办法解决自己的困惑(不要扼杀了好奇心)。

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和“上学”,和“教育”无关,谋生,或发展,或为了后一代,这一点别偷懒(学到老,活到老,学知识、技巧、为人处世等等)。

最后,希望“教育”越来越发达,理解“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教育行业”,为将来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区别

德语和英语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语法的难度

就语法的难度而言是:德语大于英语。而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通行的语言,一方面确与英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关,而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工具而言,英语的确从语法上讲是相对最简单的,而其书写便捷的方式又是汉语不易赶超的。

德语的发音比英语难,有一些我们国人觉得很奇怪的音位,如小舌音r,擦音ch,发起来都比较困难。其次,德语的语法比英语保留了更多的古代语言的曲折变化,名词、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

区别二:书面用语和口语差别大

德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比英语要大很多,有些类似古代汉语的书面用语和口语的区别,往往学了很长时间,报刊、杂志还是看不大懂。

英文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可以根据音量、重音、语速等音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同时,说话者还可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方式来对语言进行补充。因此,口语表达通常较为灵活,同时伴随有省略、重复、停顿等特征。

区别三:授课内容的不同

德语授课

德语是德国的通用语言,大学中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德语教授的。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德国部分大学的课程采用了英语德语同时授课的方式。

所以整体来说,德语授课的历史悠久,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详实。学制上,虽然规定的学期数是一致的,但是普遍来说德语授课可能要比英语授课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英语授课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德国也逐渐开设了很多国际化课程,但是基本局限在硕士阶段。

在内容上,课程内容相对德语授课而言要简单一些,毕业难度也比较低。虽然内容不及德语授课丰富,但是相对应的会增加很多国际化的课程内容,比如慕尼黑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会在授课阶段加入很多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抖音和快手有什么区别

1 抖音和快手是两个不同的短视频平台,目标用户群体不同,内容呈现方式也有所区别。

2 抖音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注重时尚潮流,内容以音乐为主,注重个性化的短视频创作。

而快手的用户则更加广泛,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兴趣领域,内容以生活、美食、旅游等为主。

3 从功能上来说,抖音的视频时长较短,可以快速浏览,而快手的视频时长较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内容。

此外,抖音更加注重用户的互动和社交,而快手则更注重用户的分享和传播。

综上所述,抖音和快手在用户群体、内容呈现方式和功能上都有所区别,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使用。

be strict with和be strict in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be strict with“和”be strict in“用法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

1、be strict with后面接人。比如,

They were always very strict with their children.(他们对子女一向十分严格)。

2、be strict in后面接物,比如,

We should be strict in our study and our work. (我们应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有什么区别呢

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许多显著的区别,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1. 语音系统:古英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英语有很大不同。古英语使用了一套复杂的重音规则,包括重音重音和非重音重音,重音的位置对词义有重要影响。而现代英语则更注重音节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拼写和语法:古英语的拼写和语法也与现代英语不同。古英语使用了大量的拼写规则,包括拼写中的重音和非重音字母、拼写中的连字符等。而现代英语则更加简化,拼写规则更加统一。此外,古英语的语法结构也比现代英语更为复杂,例如名词有格变化、动词有不规则变化等。

3. 词汇:古英语和现代英语在词汇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古英语词汇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或被新词所取代。同时,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语言中也存在许多独特的词汇。

4. 表达方式:古英语和现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古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生动,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而现代英语则更加注重客观性和简洁性,避免过多的修辞手法。

5. 语法结构:古英语的语法结构比现代英语更为复杂。古英语中存在着丰富的时态、语态、人称和数的变化,以及名词和动词的格变化。而现代英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较少,名词和动词的格变化也基本消失。

总的来说,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