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缺一不可的成语

杨广涛 发布于:2024-07-18 编辑于:2025-05-03 18:42:43 49482

缺一不可的成语

缺一不可是比喻两种因素或多种因素中,缺少哪一个也不行。

缺:缺少,短缺。缺少一样都不行。

比喻

1.

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缺一不可。

引证

我以子为师,子以我为资,犹人之于衣食,缺一不可。

宋·苏轼·《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

2.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两个端口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

quē yī bù kě

成语解释 少一样也不行。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必需

成语结构 补充式成语

和协调有关的成语

东风入律:春风和煦,律韵协调。常用以称赞太平盛世。

端端正正: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正正规规。

格不相入:犹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芦苇。

玉:仙树。

芦苇倚在仙树上。

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

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讲若画一:讲:和;画一:整齐,统一。协调,整齐划一。

群居和一:指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燮和天下

xiè hé tiān xià

成语解释

燮和:协调,和顺。使国家协调和平

成语出处:

《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 义 词:燮和阴阳

1、 得心应手[ dé xīn yìng shǒu ] 释义: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2、 方枘圆凿[ fāng ruì yuán záo ] 释义: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3、 井然有序[ jǐng rán yǒu xù ] 释义: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

【相辅相成】

[释义]辅:辅助。指两件事物相互辅助,相互促成,缺一不可。

[出处]《礼记•昏义》。

[近义]相辅而行。

[反义]分崩离析。

[例句]读书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调剂盐梅

成语拼音:

tiáo jì yán méi

成语解释:

调剂:调整使洽宜;盐梅:咸味和酸味。比喻协调平衡不同的力量或因素。指调解家庭纠纷

《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缺一不可的成语

()手可得的成语是什么

展开全部

唾手可得

【拼音】tuò shǒu kě dé

【详解】唾手是指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

【出处】

1、《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

2、《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3、《三国演义》第七回:“韩馥 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庞德曰:“不如暂且收军,只须如此如此,长安唾手可得。"

5、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却说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璋,西川唾手可得。"

6、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

7、《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明日主公往周,公子可设饯于西门,预伏甲士五百于门外,酒至数巡,袖出短剑而刺之,手下有不从者,即时斩首,诸侯之位,唾手可得!“

8、杨朔《海市·寿亚非作家会议》:“终生致力于创造和平幸福的生活。但这不是唾手可得的。"

【示例】

1、科学上没有唾手可得的事,都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2、四个现代化决非唾手可得,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使它实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反义词】大海捞针、难于登天

【词语辨析】与“唾手可得“偏重于“得“,强调得来极其容易;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词语典故】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夸一个人发散性思维强,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多,用什么成语或词语

成语:才思敏捷

英语:witty

与航行有关的成语

1、乘风破浪发音:chéngfēngpòlàng 释义: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乘风破浪的故事。

2、泥船渡河发音:níchuándùhé 释义:坐泥土做的船过河。比喻非常危险。 出处:《三慧经》:“人在世间,譬如乘泥船渡河。”

3、梯山航海发音:tīshānhánghǎi 释义: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 出处:《宋书·明帝纪》:“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4、扬帆起航发音:yángfāqǐháng释义:升起船帆开始航行之意。出处:《送乔判官赴福州》:"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5、回船转舵发音:huíchuánzhǎnduò释义: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转话头,缓和僵局。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那尤辰领借颜俊家本钱,平日奉承他的,见他有咈然不悦之意,即忙回船转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请坐下,细细商议。’”

成语如下:

扬帆远航:扬起风帆开始向远方航行,比喻朝着目标前进。

航海梯山:比喻登山渡海长途跋涉,经历山水阻隔的路程。

南航北骑: 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飘洋航海: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同“飘洋过海”。

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

栈山航海: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一苇可航: 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尽力把自己的本领显示出来的成语

1、大显神威

释义:充分显露神奇的威力。

发音:dà xiǎn shén wēi

2、大显神通

释义: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

发音:dà xiǎn shén tōng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例句:排灌站一到雨季就大显神通,多大的水一半天也能排尽。

3、大显身手

发音:dà xiǎn shēn shǒu

释义:显:表示;显露;身手:武艺;指本领。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出处:赵树理《三里湾》七:“这两个人默默不语在这座房子里大显身手。”

例句:爱唱的人,就在舞台上痛痛快快唱吧!爱种棉花的,就在连成片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吧!(茹志娟《高高的白杨树》)

“大展拳脚”:意思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拳脚”指拳打脚踢之术;武术,泛指武艺。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

大显神通,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xiǎn shén tōng,意思是原为佛教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别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本领。出自《西游记》。

大显神威:形容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高超本领,显示能力.

出手不凡 大显神通 大显身手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