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李杰 发布于:2024-07-20 编辑于:2025-05-03 06:27:02 52285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成语,它的典故来自于《左传》中的一件事情。

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攻打楚国时,派遣了大夫季札去求援于齐国。

但是,齐国国君始终没有给予季札回信或者接见的机会,季札只好离开齐国,并在往回的路上在桑树下修炼武艺,随后回到了鲁国。

后来,鲁人在和齐人进行战斗时,遇到了季札所学的武艺,大获全胜,从而实现了,表明失去的东西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得到弥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源于《战国策·齐策四》。

故事讲述齐国大夫孙膑和魏国大夫公孙衍的故事。

孙膑曾经在齐国受过冤枉,后来离开齐国去了魏国。

在魏国,他帮助公孙衍设计出一种可以攻破韩国的战争方案。

然而,公孙衍为了防止孙膑将这个方案带回齐国,故意将方案放在树上,告诉孙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让孙膑在魏国的东边失去这个方案,但是回到齐国后却可以从桑树上找到这个方案。

最终,孙膑成功地将方案带回齐国,齐国因此击败了韩国。

这个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失去的东西最终可以在别的地方得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虽然在某一方面失去了机会或遭受了损失,但在另一方面又得到了补偿或收获。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于《战国策·楚策一》中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官员名叫屈原,他因为忠于国家被贵族排挤,最终被流放到了荆襄地区。当他在那里流浪时,他看到了一群农民在河边唱歌跳舞。这些农民唱歌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说他们在东边的田地上失去了收成,但是在西边的桑树下又得到了一些收获。

屈原听了这首歌之后,深感启示,他明白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决定回到楚国为国效力。最终,他成为了楚国的大臣,为楚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寻找机会和补偿,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拼音:shī zhī dōngyú,shōu zhī sāngy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1][2]

形容由好到坏的成语

4、月盈则亏:盈:满;食:亏.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食.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则最6、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绝能组哪些成语

带绝成语有“绝处逢生”、“绝不放弃”、“绝无仅有”等。

因为“绝”字意为断绝、极端,所以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一种极端的情况或者态度。

比如“绝处逢生”表示在绝境中遇到转机,希望重生;“绝不放弃”表示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不轻易放弃;“绝无仅有”表示非常珍贵、独一无二。

除了以上三个例子,还有很多带有“绝”字的成语,如“绝代佳人”、“绝路逢生”、“绝处逢生”等,都是表达极端情况或态度的常用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典故

债乐善开头成语

"债台高筑"是一个比喻,形容债务累积到了极点,像一座高耸的山峰一样难以逾越。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据传,晋国国君晋景公曾经向齐国借债,但是一直没有还清。后来,齐国国君齐桓公来晋国访问,晋景公想要借机向齐桓公借钱还债,但是齐桓公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晋景公感到非常尴尬和难堪,便用"债台高筑"来形容自己的困境。

现在,"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债务累积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类似的困境或难题。

怎样的山和海可以移动打一成语

是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的意思: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

拼音[rén shān rén hǎi]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例句:他环视四周,只见人山人海。

例句:熙熙攘攘。

不白白浪费生命的成语

材大难用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大材小用

《后汉书·边让传》:“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厉行节约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去年十一月中共二中全会更着重地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以后,几个月来已经开始发生效果。”

冬转春的成语

冬转春的成语,冰消雪融。

冰消雪融。像冰一样消融,像雪一样融化。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也用来描写初春的景色。也作:冰消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