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在外省上的高中,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吗

李杰 发布于:2024-07-31 编辑于:2025-07-17 01:51:49 20953

在外省上的高中,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吗

不能,这个属于异地高考。时间规定,异地考生必须大于等于三年,才有资格异地上高中。这是为了公平起见,比如湖北,浙江的高中生,迁往西北落后地区上高中。因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较好,有因为落后地区的大学录取分数低,所以发达地区的考生非常有优势。所以国家规定三年内不得异地高考。

在外省就读的高中生可否返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一、在外省上的高中,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6]3号)规定: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3.报名办法。

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原则上按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报名。

省级招委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按各省(区、市)公布的办法执行。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对于既不符合流入地也不符合流出地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流入地协调流出地解决,原则上回流出地报考。

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申请报名。

各省级招委会办公室(包括教育考试院、招考办、考试中心、等,以下统称为省级招办)应要求本省(区、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认真履行考生报名资格审查,根据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

在外省上的高中,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吗

广州高考复读学校有哪些

①师大高考文化培训

②广州新东方全日制学校

③广东远亮高考复读学校

④广州学大教育中高考复读学校

⑤广州中科全程高考复读学校

以上5家位列业内前茅

大学的知识和高中的关系大吗

有一定的前后逻辑关系,但并非不可逆袭(以高数为例)

1.由于高考的需要,高中数学要把3年的课程,用1.5年学完,然后就是三轮的数学复习。进度快,时间紧,复习时会做很多难题,造成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的畏惧感,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

2.大学的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中的函数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不同。高等数学重点讨论的是变量的变化关系及极限状态,用到的高中数学知识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只要从一开始就积极认真对待高数的学习,一定能学好。

3.反之,仅凭过去较好的数学基础,而忽视高数的学习,也会使自己掉队。因为极限是高数的第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贯穿整个高等数学课程,开个好头,你的高数会越来越好!

高中3年英语单词量多少

3500个单词。

高三的学生应该拥有的词汇储备应该达到3500个。高中生应该加大对单词的记忆能力。

所以高中3年英语单词量有3500个。

新高考选修跟选择性必修的区别

新高考中的选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程度不同:选修课是对学生的自主选择,不作为录取和初中阶段必须完成课程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而选择性必修课是指学生必须从某一组固定的课程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进行学习,不可跳过或免修。

2. 学分计算方式不同:选修课的学分通常以学生自愿学习的时间和深度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灵活安排。而选择性必修课的学分是固定的,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学分。

3. 影响因素不同:选修课对于学生的录取影响较小,更多地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兴趣爱好。而选择性必修课对于学生的录取和升学有一定的重要性,这些课程会在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下,影响学生的升学资格和学校排名。

总体来说,选修课强调的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兴趣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选择性必修课则更着重于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以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