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恐惧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恐惧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恐惧的成语有:
惶恐不安、
不寒而栗、
心有余悸、
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
惴惴不安、
战战兢兢、
寒心酸鼻、
望而生畏、
栗栗危惧、
诚惶诚恐、
惊恐万状、
魂飞魄散、
骇人听闻、
大惊失色、
恐慌万状、
汗不敢出、
寒毛卓竖、
胆颤心惊、
谈虎色变、
担惊受怕、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怛然失色
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形容害怕某物成语
害怕的成语 : 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战战兢兢、 惶恐不安、 不寒而栗、 寒心酸鼻、 心有余悸、 大惊失色、 魂飞魄散、 惊弓之鸟、 望而生畏、 惴惴不安、 骨寒毛竖、 担惊受怕、 诚惶诚恐、 惊恐万状、 怛然失色、 汗流浃背、 谈虎色变、 恐慌万状、 骇人听闻、 汗不敢出、 栗栗危惧、 张口结舌、 捻神捻鬼、 噤若寒蝉、 寒毛卓竖、 胆颤心惊
1.胆颤心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2.惶惶不安: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3.兢兢业业: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4.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栗栗危惧、诚惶诚恐、魂飞魄散、惊恐万状、骇人听闻、大惊失色、恐慌万状、汗不敢出、寒毛卓竖、胆颤心惊、谈虎色变、怛然失色、担惊受怕。
1、不寒而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án ér lì,意思是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
2、心有余悸,读音:xīn yǒu yú jì,汉语成语,解释: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出自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3、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成语。战:通“颤“ 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4、毛骨悚然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áo gǔ sǒng rán,释义: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5、诚惶诚恐,读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恭维、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郭沫若《北伐途中》: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成语】: 胆惊心战
【拼音】: dǎn jīng xīn zhàn
【解释】: 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明·陆采《怀香记·索香看墙》:“可怜平地风波变,天那好苦,霎时间胆惊心战。”
胆战心惊
发音: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例句:
但那仍然是很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刻,跟爸爸生活在一起。
不寒而栗
发音:bù hán ér lì
栗:畏惧,发抖。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
1,散魂失魄。
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2,魂飞天外。
形容非常惊恐的样子。
3,魂飞魄散。
魂魄都飞散了。比喻惊恐万状,吓得六神无主
4,魂不附体。
灵魂不在身体上。形容极度惊慌害怕,神态失常。
5,心惊胆落。
形容心中畏惧害怕。
魂飞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基本解释
也说魂飞魄丧。形容惊恐万分,非常害怕。
详细解释
【解释】: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示例】: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关于恐惧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重足而立: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2、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3、跼蹐不安:形容恐惧不安。
4、股战而栗: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5、惊心悼胆: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形容人惊慌恐惧的成语
形容惊慌、恐惧的成语有:
1、【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
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2、【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胆颤心寒】: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4、【胆丧心惊】:形容内心盐分惊慌恐惧。
5、【丢魂丢魄】:形容非常惊慌。同“丢魂失魄”。
6、【丢魂丧胆】:形容非常惊慌。
7、【丢魂失魄】: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8、【东躲西跑】: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比喻声势雄壮浩大的成语
1、浩浩荡荡 读音:hào hào dàng dàng 释义: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2、龙威虎震 读音:lóng wēi hǔ zhèn 释义: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3、鼓角齐鸣 读音:gǔ jiǎo qí míng 释义: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4、壮气吞牛 读音:zhuàng qì tūn niú 释义: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5、钢筋铁骨 读音:gāng jīn tiě gǔ释义:形容身体健壮有力或意志坚强不屈。
6、豪言壮语 读音:háo yán zhuàng yǔ 释义: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7、翻江倒海 读音:fān jiāng dǎo hǎi 释义: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8、气壮河山 读音:qì zhuàng hé shān 释义: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9、壮气淩云 读音:zhuàng qì líng yún 释义:豪壮的气概高入云霄。
10、龙鸣狮吼 读音:lóng míng shī hǒu释义: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带玉的成语有哪些
玉立亭亭
拼音:
yù lì tíng tíng
解释:
玉立:比喻身长而美丽;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出处:
元·乔吉《七夕赠歌者》曲:“水洒不著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语法:
玉立亭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女性或树木等。
示例:
茅盾《蚀·追求》:“像她那样玉立亭亭的身段,穿了薄绸的衫子,浪和风来吹扬她的襟袂,是多么醉人呀!”
近义词:
亭亭玉立
1、精金美玉
造句:若想具备精金美玉一般美好的人品,就一定要经过炼狱般的煎熬与锤炼。
2、金玉其表
造句:那些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人都是不值一提的。
有大事发生的成语
1、地坼天崩,拼音是dì chè tiān bēng,意思是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例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祸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第一部成语系的词典是
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是《尔雅》。《尔雅》,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尔雅》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的著作
相关推荐
- 07-19 羽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 07-19 带有鹤字的成语
- 07-19 带鹤的成语有哪些
- 07-19 带召的成语有哪些
- 07-19 关于爱情或描写男生追女生的四字成语或词语
- 07-19 带有寒字的成语有哪些
- 07-19 一个人两手分别拿着金钱打成语
- 07-19 员工收入越来越多的成语
- 07-19 以管字开头的成语
- 07-19 形容“说话太直”的成语有哪些